雨枫文档 > 作文指导 > 高中作文指导 >

考场作文六大误区剖析

 

误区一:偏离话题,想啥说啥

【误区剖析】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但是,一些同学常常偏离这个“中心”,随意表达,这样,写的内容再多,也是枉然。主要表现有:一、大话邻近话题。比如,人家要求以“珍惜”为话题,他却大书特书某某字画价值连城,非常贵重。这说明写作者把话题确定在“珍贵”的范围之内,而不是它的近义词“珍惜”——写“珍惜”,就必须写出人对它的珍视。二、片面理解话题。比如,命题者给出的话题是“成长需要压力”,他却只写“成长记录”或“成长中的烦恼”,将谈话中心变成了“成长”。也就是说,在多因素话题中,只顾及了其中的部分词语,忽视了整体。三、顺势转移话题。比方说,他本来是要讲“父母与孩子要加强沟通”这个话题,结果没有根据话题需要细谈其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而是转到谈父母教育孩子多么不易,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这样一来,将话题中心转移了。有时甚至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这样的文章,任意脱离话题的限制,是注定要失败的。

【考场导航】

每一个写作者都要确立紧扣话题写作的思想,认识到偏离话题就是偏离题旨。这样,才会自觉地按照话题设定的范围进行写作。

具体而言,一是要准确把握话题含义。对组成话题的各个语素和词语,都要明确其意思,从而全面、确切地解释整个话题的含义。有些话题,具有引申义和比喻义,审题时也要找出来。比如,话题“阳光”可以比喻带给人温暖的爱,“花”可以比喻美好的事物,等等。准确而全面解读话题含义,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本前提;二是要讲究点题和扣题策略。主要有:动笔之前拟写提纲,可以避免思维的随意性;使用点题句、中心句;写一段话后注意回头审视本段或本部分的中心话题;采用首尾照应的写法;等等。

【范文示例】

下面是一篇以“影响”为话题的作文片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谚,人们也常将它奉为真理。但是近墨者一定黑吗?那倒不一定。我们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你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中,你更爱看书;你的父母如果是工人,你对机械会更加亲近。这是因为,环境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对于环境的巨大影响,我们不能不承认,不能不重视。

这段话,从大的范围来看,它扣住了“影响”这个话题。但是,具体到文章中来看,“影响”(母话题)已经细化为“近墨者未必黑”这个子话题,这时你还抱着母话题不放,就偏离了文章的本意,至少是不切题。因此,修改本文段,不妨弱化关于环境影响人的论述,重点阐述“近墨者未必黑”的道理。下面足升格文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谚,人们也常将它奉为真理。但是近墨者一定黑吗?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应当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由此看来,近朱者赤是有一定道理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肮脏的环境常是个大染缸,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但是如果因此就断言近墨者黑,不免太绝对化了。鲁迅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来的,他深深体味过浓黑的悲凉,但他非但没有因社会的黑暗而消沉,反而以笔为枪,向那个他深深厌恶的黑暗社会开火。他可谓近墨了,但他不但不黑,反而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高洁。因此,近墨者黑不黑,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心灵如何。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在好的环境里也未必能成材,一到坏的环境中便同流舍污了;可如果是一个意志坚强、品德高尚的人,在肮脏的环境里,不但不会受其污染,反而更显其高风亮节……

这样一改,先退后进,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以鲁迅为例,很好地论证了“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

误区二:材料陈旧,内容撞车

【误区剖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能否选好材料关乎文章的成败。一些同学疏于在选材上下工夫,常常是不假思索地顺手拈来平日里多次用过的材料——省事倒是省事,但文章因此步入了材料陈旧、内容平庸的误区。在他们的笔下,一是爱写老故事,比如张同学拾金不昧啦,李同学助人为乐啦,赵老师带病工作啦,这些老掉牙的故事中,那些相同的人物、相同的情节不知被多少人、多少次地重复过,令人大倒胃口;二是爱摆老观点,比如批评父母不理解“我”、发泄作业很多的痛苦等等。如果再用上相同的事例,文章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三是爱用老手法,比如平时用的是倒叙手法,这次还是倒叙;平时采用首尾呼应的方式安排结构,这次以是首尾呼应。这么做,是考生惯性思维的结果,带来的是考生的写作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高,文章的得分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考场导航】

文章当选洋溢时代气息的鲜活材料为妙,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曾经用过的材料就不能再次使用了。恰恰相反,旧材料完全可以多次使用。但是,决不能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

1.转换视角。比如,捡钱包拾金不昧的故事,通常是从捡到者的角度叙述,如果改从丢失钱包者的角度,或者以钱包的口吻叙述,不就写出新意了吗?又比如,通常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叙述,现在改为直接切入具体情景中,现场感不更强了吗?

2.延伸拓展。原有材料的来龙去脉已为大众所熟知,但是,故事之后的故事就鲜有人知了。我们不妨去想一想、写一写随后的故事,不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吗?比如,不再全文重复助人为乐的故事,而是写助人为乐者在完成助人行为之后受到的冷嘲热讽,不是很有震撼力吗?谈到“拓展”,是指在旧材料的基础上加进相反相对或相同相似的材料,用新旧材料一起为主题服务。

3.逆向解读。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可以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比如,大家都赞扬某种行为,你能不能说说它的不是呢?通常情况下人们都爱批评的现象,你从新的角度对它进行赞扬一番,不也很有见地吗?注意:这种方法要遵循公理,讲究逻辑,做到言之成理。

【范文示例】

下面是《老师,我想对你说》一文中的一段话:

您是一位好老师。为了您的学生,您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还有,即使病了,您也决不会躺下。那天,您脸色苍白地走进教室里来,没讲一会儿,您已经是大汗淋漓了。眼看都快要站不住了,我们让您去休息,您却说:“没关系的。”您硬是坚持把这节课讲完了,直到我们扶着您去休息。老师啊老师,您带病工作,无私奉献,您真是我们的好老师啊!

这篇文章,运用了我们常见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材料,作者依然按通常的作法对此进行赞扬。这么处理,了无新意。如果要改出新意来,不妨采用逆向解读的方法对带病上课的作法提出善意的批评,以期亮出新人耳目的全新观点,给人新的启示。下面是修改后的文段:

在社会和公众的眼里,您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好老师,您经常放下家务,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您还拖着病体,带病上课。那天,看到您满脸苍白地走进教室,大汗淋漓地开始讲课,中途差点倒下却不肯离开教室,我们的心都无比感动。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老师,您这么做值吗?假如,您的身体受到摧残因此再也站不起来;假如,病魔真的就此夺去了您的生命,老师,您因为这一节课或这几天的课,就此离开了您心爱的事业、可爱的学生和美满的家庭,您值得吗?老师,我们的课可以由别的老师来代,即使无人来上,以后也可以补起来,但是,您的身体,真的再也耽搁不得了!

这段话,以老师带病上课为话头,人情人理地劝诫老师善待自己,从长计议,从而使旧材料焕发出新的光彩。

误区三:虚情假意,言不由衷

【误区剖析】

当表达真情实感成为许多地区中考作文试题的明确要求时,不少同学却因感情失真而屡屡失分。其主要表现有:一、胡编乱造,赚取同情。有人下笔就爱写自己并不存在的凄惨身世、不幸遭遇,以此来博得他人的同情心。由于作者缺少生活基础和感情体验,很容易露出虚情假意的“马脚”。二、情景不谐,生硬别扭。比如,光顾抒情,而没有描画人物或景物,结果情无所依靠,无所寄托。比如,干巴巴地叙完事,突然来一段异常“深挚”的抒情,由于缺少感情变化的铺垫和演绎,致使前后不协调,不一致。三、无病呻吟,感情苍白。以翻来覆去的表白来凑字数,尽是些空话、套话、假话、废话。这样的文章,感情苍白无力。

【考场导航】

一个优秀的作者,要善于以浓浓的真情去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万千思绪,激发读者丰赡的情感体验。按照“文如其人”的说法,要写出令人感动的好文章,既需要我们真诚为人,也需要我们用心感悟生活,学会融情于文。在具体方法上,可从如下方面着力:

1、笔绘亲身经历。黄宗羲指出:“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自己经历过的事,由于有了切身感受,所以自己的心最容易沉浸进去,也就容易做到笔下生情。比如说,回想往事,心中依然有着或感动或热爱或愤怒的感情,经过心中的酝酿,你就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2、讲究设身处地。有时我们会写平时昕到、看到的事,由于这些事不是我们的直接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不到位,这时很容易出现感情欠缺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恰当的作法是写作者在心中把自己换做是故事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特定情景、特殊心愿。

3、恰当把握“火候”。抒情要做到恰如其分,首先要选好寄情的载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但他(它)必须承载或烘托出作者心中的感情。其次,要合理布局感情的走势。文中的感情变化线索要清晰、自然,感情的高潮宜于安排在文末部分。第三,抒情语言措辞要适中。坚决杜绝那些空洞的、夸大的、不实的矫情式抒情语言。

【范文示例】

习作《我发现了父爱》一文中写“我”感到父亲在费力地背“我”上医院,由此化解了平日里对他的误解的经过。下面就是作者的抒情文段:

啊,父亲啊,我的父亲啊,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凡的父亲,他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最伟大的父亲。他的儿子呢,实在是太渺小了,他竟然还误解了他父亲,他是多么不应该啊。我感到十分的惭愧,啊,人世间有多少爱啊。我决心好好学习,加快步伐向前进,不辜负我敬爱的父亲的期望,长大后报答我敬爱的父亲。

文章刚刚写“我”对父亲的误解,突然一下子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什么“最最伟大”啊,什么“太渺小”啊,用语言过其实。采用第三人称,以“他”称父亲,抒情力度不够。表决心的话,针对性不强,显空洞。修改本文段,可以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面对对方倾诉,以强化抒情效果。从亲情的角度讲清自己的认识,让抒情变得实在真诚。请看: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修改后,换用第二人称写作,围绕亲情话题展示自己的认识,密切连结了前面的

事与现在的情。将个人心理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结合,贴切自然,动人心扉。

误区四:手法单一,表达乏力

【误区剖析】

我们都知道,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在一种文体的文章里,当然应该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但是,如果记叙文中从开头起,一直叙述到结尾;议论文中,从开头起,一直空讲道理到结尾;散文中,抒情不断;如此这般的作法,只会适得其反:带给人的是单调,乏味,表达效果差。有些同学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写记叙文,不用描写和适当的议论、抒情;他们写议论文,不用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写散文,不写景,不叙事,结果文章毫无生气、呆板沉闷,而且影响主题的表现。因此,文章大多被判到中等及以下之列。

【考场导航】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优秀文章大多是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产物,单独运用某一种手法很难写出出众的作文。这是因为,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有景有物,有人有事,有情有理,能够收到形象感人、意趣盎然的良好效果。一般而言,在记叙文里,除了记叙为主外,一定要以追求形象为目的,运用描写手法写好其中若干片段:比如人物的一连串动作,人物的神态变化,人物的活动场景,等等。同时,必要时要运用议论抒情,通过以情点染,以议升华.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说明文中,要通过增加议论抒情,适当以议点睛,以情着色。在议论文中辅以叙事和抒情,可收到情理相济、形象生动的效果。对于散文而言,更是要兼用多种表达方式,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启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抒发自己的情怀,做到各展其长。

具体到一篇文章里,到底该增加哪种表达方式,这没有定论。一般而言,这需要因文而异,因内容而异,因主题需要而异,因作者的认识而异。也就是说,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表达主题,更能显示你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你就增添哪种方式。同时,增加的表达方式在种类上应该多一些,在篇幅上应该少一些,做到简明扼要。

【范文示例】

下面是《倾听》一文中的一个片段:

那天放学回家,刚到村口,我就听见了那熟悉的旋律。张大伯站在那里吹笛子,我停下来听着。他的笛子吹得很好听,我远远地站着倾听,不去打搅他。真好听。后来他吹完了,停下来时看见了我,跟我打了个招呼。

这本是一个让人心动和回味无穷的片段,但是由于作者采用单一的叙述手法,使得笛声的感染力和张大伯的忘情程度让人如隔幕纱,很难获得真切的感觉,因此文章的表现力大受影响。修改本文段,宜于调动想像,运用描写手法,展现笛声的感人力量。同时,要注意在记叙中涌动感情的潜流。请看:

那天放学回家,刚到村口,我就听见了那熟悉的旋律。夕阳在山,洒下一片金辉。张大伯一动不动地倚在一棵老树旁,眼睛似睁似闭,手指轻轻地跳动着,嘴唇一张一翕,俨然一个技艺高超的笛子演奏家。我远远地站着倾听,不忍去打搅他。悠扬的笛声穿过耳际,直入心扉,犹如一股清甜的甘泉,滋润着我那干裂的心田。我陶醉于其中,闭上眼,似乎步入音乐的殿堂。睁开眼,只觉得小草都在翩翩起舞,沐浴在夕阳下,更显得婀娜多姿。

夕阳竭力倾吐光泽,在她弥留的最后一刻为大地织成了一件金缕衫。我看着张大伯,发觉他绽开了笑脸,脸上的皱纹似乎也少了许多。我感叹着。一曲终了,他缓缓睁开眼,这才发现了我。

修改后,以“我”的心灵感受为着力点,对优美的笛声进行了具体描绘,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语带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误区五:思维平庸,思路狭窄

【误区剖析】

构思,是写作之前用心思酝酿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作者思维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文章的优劣。正因为如此,作文评分标准将“构思新巧”列为发展等级的赋分项。

中考作文中,大量存在着构思平庸的“大路货”,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疏于思考,众手一文。接到题目,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常常成为很多人的写作对象和内容。这么做的结果,就会带来选材、立意“撞车”频繁,因为人们在思维的起点上大都相似。比如说,见到“友谊”这个话题,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我与某某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照此来写,非常容易落入平庸的误区。第二,套用旧作,呆板僵化。或者套用自己以前写过的文章,或者套用自己以前读过的他人的文章,这种照抄照搬的做法,缺乏变通,机械呆板。第三,结构松散,裁剪不当。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缺少思考和规划,写到哪儿算到哪儿,结果文章层次不清,详略不当,缺乏过渡,忽视照应,就像一盘散沙。

【考场导航】

写作者的构思,要做到又快又好,从而为自己的写作赢得宝贵的时间,就应该从以下方面着力:

1.激活思维。构思快慢、优劣的根本问题是思维方式问题。只有打破思维定势,改善思维,活跃思路,才会实现快速、良好的构思。应该大胆舍弃第一构思(即接到题目后的第一反应),转而从第二、第三甚至更多构思中获得写作思路。这样,就需要我们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想像思维等方法,打破时空限制,排除思想阻力,去发现新材料,寻找新主题,获得新构思。

2.创新文体。尝试着运用非常规文体去表现生活,需要写作者转换观察和表达的视角,寻找全新的切入点,从而奉献出全新的构思成果。比如,矛盾集中的故事,你不妨采用剧本形式写作;为有利于展示各种观点,你不妨采用电视访谈的形式;人与动物交往的故事,你不妨运用拟人手法,借用童话形式,以动物口吻叙述。如此等等,都能够以新颖的构思给作文带来灵气和魅力。

3.优化结构。在构思过程中,要着力为文章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结构。比如,可以用一条线索贯穿起相关材料,运用“彩线串珠法”;可以在文中反复使用同一句话或同一段落,运用“回环反复法”;可以用提问和作答来组成文章的结构,运用“亦问亦答法”;可以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将几件事或几个侧面围绕一个主题并列或交错展开,运用“三水并流法”;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巧合或抑扬转换等方式展开情节,运用“波澜起伏法”;还有排比构段、对比构段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结构形式,如果与相应的内容结合起来,一定是别有情趣,其美无比。

【范文示例】

习作《个性女孩》旨在表现“每一个女孩,都拥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的主题。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活泼的女孩拥有夏的活力,她给人带来活力和欢笑。而文静的女孩犹如秋天的小诗,她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平和与宁静。至于粗心的女孩呢,虽然大意,却用她的率真诠释出真善美的人性之光。

这一段话,很能说明作者的构思不严密:一是出现了内容上的遗漏。虽然活泼的女孩与宁静的女孩相对应,但粗心的女孩则没有与之对应的描写。这种遗漏,是不利于表现“每一个女孩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的;二是描写上失之于简单,想像发挥不够。修改它,可以补上对细心女孩的描写,对其中的描写进行细化,增强画面感。请看:

活泼的女孩拥有夏的活力,她在朝阳下奔跑,在夕阳中散步,她给人带来活力和欢笑。

文静的女孩犹如秋天的小诗,在满是落叶的小径上散步,在不加修饰的琴房里弹奏,她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细心的女孩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惊喜,她用一双慧眼找寻人生细节的处处精彩。

粗心的女孩虽然大意,却用她的率真诠释出真善美的人性之光。

修改后,通过对比构段,内容上相互映衬,共同服务于主题,形式上做到了结构匀称、精致。读起来一目了然,眉目清晰。

误区六:用句呆板,语言平淡

【误区剖析】

再新鲜的素材,再高远的立意,再别致的构思,假如不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达出来,终归是水中月、镜中花。同时,如果你的语言是枯燥乏味、苍白无力的,那上述一切也将会黯然失色。事实上,很多同学满足于语言通顺这个基本要求,忽视对语言生动、形象的追求,结果导致文章语言上出现诸多问题。

1.词汇贫乏,用词重复。惯于使用脑海中有限的词语,惯于使用平日常用的词语,比如,写到人物的激动,就会说“我十分激动”、“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语无生气,淡而无味。

2.句式单调,缺少变化。不用疑问句,不用感叹句,不用祈使句,只是钟情于陈述句——并且都是主谓宾齐全的陈述句(注意:应该有承前或蒙后省略成分的句子),这样下来,单调乏味,表现力差。

3.忽视修辞,语无声色。不管三七二十一,有个词用上来就行;也不管能否有更生动的词语替换它,懒得启动联想和想像,因此,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被搁置一边。文章充斥着散句,句子缺少节奏感。

【考场导航】

近年来,中考作文对语言表达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作文语言准确、通顺,还要求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意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不断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1.追求形象,推敲用词语。在动词、形容词、语气词等词语的使用上,要仔细辨明词义、范围、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努力做到“一字传神”。同时,要注意词语的活用,采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成语活用等方式,再现特定的情景、特殊的感情。

2.附加成份,大胆用修饰。很多同学的语言只有光溜溜的主干成分,缺乏修饰成分,结果语言平淡,缺乏表现力。如果恰当地以定语、状语、补语加以修饰,从事物的数量、色彩、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细致刻画,语句就会大为增色,变得形象丰富了。

3.讲究搭配,灵活用句式。长句长于严密周到,短句长于简洁有力,整句长于整齐匀称,散句长于灵活多样。在行文中做到长短句、整散句交错使用,可以使句型错落多姿,节奏富于变化,营造出文章的参差美、匀称美。

4.追求贴切,适时用修辞。优秀的作文语言,决不能缺少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比喻手法带来形象生动,拟人手法带来亲切活泼,排比手法带来了气势磅礴,夸张手法带来了风趣幽默等等。如果能够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文章的语言会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范文示例】

下面是《品味风雨》中的一段话: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雨之中,陆游还念着国家的安危,国家还在他的心头。他的诗歌就是明证。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这几句话,摆出陆游诗歌之后就一再说他爱国,语意重复的多,用句平淡,感染力很差。修改它,必须发挥想像,通过充实附加成分,形象地描述人物的特殊处境和心理状态,注意运用一些整句,以增添凝练美、匀称美。请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电闪雷鸣,风席卷而来,雨倾盆而下,悲痛的心情在风雨的敲击下越发沉重。王师北定中原日,怕是人老西去时,不视双鬓斑白,只知丹心跳动,祖国呀,在风雨中飘摇,在风雨中沉沦。年逾半百,却想听听金戈铁马之声,却想看看纵横沙场之势。梦中,风雨越大,渐渐地又果真见到那杀声震天的战场,那拼死杀敌的将士,但愿不是梦,风雨,以一颗爱国的心听来,悲壮得如同战场上的厮杀之声,令人振奋而又期待。

修改之后的这段话,长短句交错,整散句汇集,读来情涌心中,念来琅琅上口。若干文言词句夹杂其中,增添了文章的典雅和整饬美感。这种语言表达完全符合描述对象和内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