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文档文档大全教案文档内容页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2024-04-03 18:14:01教案文档打开翻译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同学维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点:

  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身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维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俺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婴幼儿,让俺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出示词语)

  慈祥 抚摸 复杂 入神 结构 调整 七嘴八舌

  蜻蜓 露水 苍蝇 蚊子 孑孓 田埂 不计其数

  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

  2、齐读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俺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身捉来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

  同学1:因为蜻蜓是俺们的朋友,所以小朋友们放飞了蜻蜓。(板书:俺们的朋友。)

  同学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俺们的朋友啊!(吃食)

  同学3:因为 陶行知 先生告诉俺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俺知道了蜻蜓是俺们的朋友。

  同学4:俺通过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俺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俺们的朋友,让俺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从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只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随机引读2—6小节。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老师:小朋友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俺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5:从对话中,俺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板书:眼睛)划出有关语段,指导朗读。

  尾巴的作用:相机划出有关句子,指读,再读,个别读(多读几遍)读出蜻蜓

  生6:从对话中,俺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坚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板书:尾巴)

  对于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身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说法,陶行知也很难确定,所以用了“据说”一词。其实呀(出示注释)

  老师:通过课前的资料的收集,你对蜻蜓的身体、结构、作用还有哪些了解吗?

  同学汇报。

  ①蜻蜓点水(人们经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时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时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齐读。

  ②俺们再来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 9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局部,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

  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介绍点什么?

  ③身体细长,胸部反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身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同学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身的知识。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

  ——评:这是它捕获飞虫的有利条件。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 40米 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 110米 栏用了12秒88,蜻蜓每秒飞行 40米 , 110米 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和补充知识,对蜻蜓有了很多的了解。老师也感觉到受益匪浅,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蜻蜓,瞧,这位同学他也很喜欢蜻蜓,[出示图片]他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捉蜻蜓。

  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

  师:好,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获蜻蜓的小男孩,你想对俺说些什么?

  生:……

  师:你能告诉俺为什么不能捕获它吗?……为什么说他是俺们的好朋友?

  奥,其实俺捉蜻蜓并不是要伤害他,只是想要观察观察,瞧,他的眼睛大大的,和俺们人类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呀?他的尾巴又细又长,又有什么作用?

  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俺明白了。俺们看看文中的那群小朋友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朋友们入神地听着,告诉俺们小朋友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小朋友们纷纷说:引读……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小朋友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品读课文,感悟人品。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小朋友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生齐:陶行知。

  老师: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生齐:陶行知。

  老师:(出示头像课件)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小朋友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行知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慈祥地抚摸”“拉着小朋友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 陶 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 ——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小朋友们才干看得清。)多么关心小朋友啊,处处为小朋友着想。俺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小朋友们放飞蜻蜓,他自身也十分保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 陶行知 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小朋友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俺们一起来读。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得走进了陶行知的心理,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小朋友、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俺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读、齐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小朋友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小朋友们主动放飞了蜻蜓。……读课题——放飞蜻蜓!。小朋友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那是小朋友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维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

  (出示作业)(查资料,学会介绍一种或几种有益动物,做好一份读书笔记。)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2篇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细读课文后,觉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教学这一课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3篇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 放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4篇

  学科名称:语文

  教材版别: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

  适应对象:三年级学生

  案例片段

  一、紧扣“放”字,导入新课。

  1、从“了解陶行知”入手,揭示并板书课题。

  2、抓住“放”字,设置悬念,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片段实录】

  老师:同学们,陶行知是我们国家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直以“生活教育”而享誉中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他和孩子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课题:放飞蜻蜓。

  老师: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在课题“放”字下面打个一个重重的“?”)

  【我的思考】

  这是本次授课的主问题!我们一直希望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能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避免细枝末节的紧抓不舍而耽误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由此,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所提的问题太碎、太繁呢?我们是不是能够从整体上抓住文本让学生进行感知呢?

  二、初抓“放”字,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初步回答“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2)师生紧扣“放”字,探讨“放飞蜻蜓”的原因。

  【片段实录】

  老师:通过我们的第一次朗读课文,你知道“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吗?

  学生1:因为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所以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板书:我们的朋友。)

  老师: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我们的朋友啊!

  学生3:因为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我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4:我通过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再现当时热烈讨论的场景,让全班同学都能够对“蜻蜓是人类的朋友”这一看法有具体的认识呢?

  投影出示:

  陶行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

  翠贞(想了一下):吃虫子。

  男孩:吃露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行知: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孩子们点点头。

  在分学习小组练习的基础上,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在汇报中让全班同学对“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有初步的认识。

  老师:这一场对话,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三、再抓“放”字,熟读课文。

  (1)抓住“放”字,再读课文,深度解读,全面回答“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2)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对“放飞蜻蜓”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

  【片段实录】

  老师:孩子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认真读课文七至十小节,看看你对“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有没有新的认识?

  生1、2、3、4分别朗读课文的七至十小节。

  老师:在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

  生5:从对话中,我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

  生6:从对话中,我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老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还对蜻蜓的身体、结构、作用有哪些了解吗?让我们一起来补一补文中的“……”。

  学生汇报。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当那一群孩子们听陶行知详详细细地讲了这么多蜻蜓身体结构方面的知识,他们会对蜻蜓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或者说他们会在对蜻蜓的情感上起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8 :他们更加了解蜻蜓了!

  老师:仅仅是了解吗?

  生9:他们会更加喜欢上蜻蜓!

  生10:他们会更加爱上蜻蜓!

  生11:他们会更加心甘情愿地放飞蜻蜓!

  生12:因为蜻蜓也有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尊重它、保护它!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因为对陶行知的话更理解、……所以孩子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请部分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孩子们为什么会放飞蜻蜓?

  老师:读课题——放飞蜻蜓。于是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我的思考】

  从表面上看,这一设计可能有些牵强附会,但实际的效果肯定不是这样!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我们对一个人、对一种物的情感往往是随着对其了解的深入而增加!我想文中的孩子们对蜻蜓也应该是这样!当他们深入地了解了蜻蜓的尾巴、眼睛等部分的结构及作用之后,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蜻蜓的!当他们在情感上进一步接受蜻蜓后,“放飞蜻蜓”就成了非常自然而必须这样做的一件事了!

  四、感悟“放”字,品读课文。

  (1)师生共同回顾“放飞蜻蜓”这一过程,直面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2)通过品读课文,准确理解陶行知与孩子们“放”蜻蜓的关系。

  【片段实录】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孩子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生齐:陶行知。

  老师: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生齐:陶行知。

  老师:让我们一起默读全文,圈圈画画,你认为陶行知是位怎样的人?从书中找出自己的理由!

  生1:我从文中“慈爱地抚摸着”这一词语中,看出陶行知虽然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但却非常平易近人、平等待人。

  生2:从文中陶行知滔滔不绝的介绍中,我知道了陶行知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教育家。

  生3:我从文中陶行知对一群孩子耐心地教育、讲解中,我知道了他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生4:我从文中陶行知对蜻蜓那小心的动作中,看出他是一位“富有爱心”的教育家。

  生5:从整个放飞蜻蜓的过程中,我认为陶行知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知道如何把孩子们的认识引到正确的路途上来。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正是因为经过陶行知循循善诱的教育,让孩子们了解了__________________,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边说,同学边答)同学们,现在你对“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这一问题的答案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呢?看来是陶行知不愧是一位教育家,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孩子们主动放飞了蜻蜓,你明白了吗?读课题。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孩子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保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读课题——放飞蜻蜓!

  【我的思考】

  整个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既对陶行知这个人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在枯燥的介绍中,也不是简单的概括中,而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来感悟。只有对陶行知这个人有全面的认识,才能让学生理解到是他通过声情并茂的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有了孩子最后“放飞蜻蜓”的举动。

  五、拓展“放”字,培育情怀。

  在师生共同的关注之中,由“放”字展开,培育学生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的情怀。

  【片段实录】

  老师: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伤害有益动物的行为?你们能为大家举一些例子吗?

  学生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为大家列举了诸如捕捉蜻蛙等伤害有益动物的例子。

  老师: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有效地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学生谈到了通过劝阻、写篇报道、设计标语等方式方法制止此类现实的屡屡发生。

  老师:那就让我们利用实践活动的机会来践行自己的“放飞蜻蜒”的情怀吧!读课题——放飞蜻蜓!

  【我的思考】

  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我们既有情感上的考虑,希望学生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动物充满人性关怀,但我们更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一些富有“语文味”的渠道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的问题,并最终培育学生终身“放飞蜻蜓”的情怀。

  案例解读

  一、专题含义的解释

  在笔者的眼中,所谓“一字之师、引领教学”就是说:在我们感悟文本、解读文本、讲读文本、带领着孩子们一起走进再走出文本的时候,请抓住一个点统揽全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让孩子们能够进行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老师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教学。因此,虽然抓的是一字,但却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这一字的背后却是力图简单解读文本,避免头绪繁多,更避免看似繁花盛开、热热闹闹,实则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无效教学。抓一字就带全身,抓一字就引全文,用一字之师,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纵深迈进。诚如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在与笔者的对话中所谈到的那样:“追求和改善知识教学中的纷繁复杂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那一个对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智慧的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并用‘一’引领好整个课堂教学。这个‘一’就是提醒我们教学不需要面面俱到,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寻找真理,而寻找真理的最佳路径就是去发现并巧妙地利用那个关键的‘一’,从而举一反三。”他更意味深长地指出:“品味、拓展‘一字之师’,关键点是在整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关键之处、核心之处去发现并提炼出那可能会成为‘一’的那一组组形象的词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洒脱的人物,只有这样,这个‘一’才是有根之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一’也才能生‘二’,乃至更多!”

  二、专题的意义与价值

  纵观上述案例及关于“一字之师”专题含义的解释,研究性课堂中的“一字之师”将从教材处理、教学安排、教法选择等三方面引领我们的研究性课堂的教学向纵深推进,这就是“一字之师、引领教学”这一专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第一,抓“一字之师”有利于教师简约有度地解析教材。

  现行的苏教版国标本教材,选文优美,文质兼佳,内容宽泛,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时不可能、也不应该倾囊相授,面面俱到,而抓“一字之师”是非常有效地解析教材的方法之一。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就应该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善于在研读中依据课程标准寻求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坚决舍弃可以不为之处,这样的解析就能够删繁就简、重点突出,有利于简洁流畅地安排教学。如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六册中的《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就是非常经典的例子,在解析教材进,我们抓住一“大”一“小”,以大突小,以小衬大,大小结合,力图通过教学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有所感悟和收获,事情证明,后来的教学的确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第二,抓“一字之师”有利于教师简洁流畅地安排教学。

  现在的一些课堂总是呈现出一种结构复杂、程序繁多、头绪众多,把听、说、读、写、想、看、画等众多形式揉合到了一起,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效果有限,既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越来越淡;又把学生非常有限、集中感悟的时间给挤占了、浪费了,淡化了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和感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抓“一字之师”就更加显示其价值与意义了,因为抓住了文本中的一个关键的、核心的字,非常有利于教师简洁而流畅地安排教学环节。抓住了“一字”,也就学会了在安排教学环节时做到删繁就简、整体把握、合理驾驭。如在执教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一课时,我们就抓一“闹”字,辅之以“为何闹、怎么闹、闹的结果、闹中表现了什么”等四个话题,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激读,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教学环节流畅、简洁。

  第三,抓“一字之师”有利于教材简要实用地选择教法。

  随着大量现代化手段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现在我们一些教师过多地关注于“怎么教”等一些技术性问题上,如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等等,这是一项会促使教学更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把精力过多的倾注于此,那我们势必会淡化对“教什么”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更何况“教无定法”,再有效的教学呈现手段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只有在适合的情境中才能显示其张力,达到其应有之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抓“一字之师”就显示其独特的价值,因为抓住了“一字之师”,就让我们在考虑怎么教的时候,能够更加简要、更加实用地选择最切合实际的教法,而不会出现诸如不分教学环境,不分教学需要,一味地、大量地使用多媒体等所谓“最好”的方法的不明智的现象。

  三、具体操作

  第一,从题目中抓住“一字之师”引领教学。

  如上述案例所呈现的那样,在执教《放飞蜻蜓》一文时,我就紧紧抓住“放”字,始终围绕“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这一问题,激活思维,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他们说:“因为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孩子们要放飞蜻蜓!” 仅仅如此吗?在学生再读课文时,尤其是读到陶行知关于蜻蜓尾巴和眼睛的构造时,那能保持平衡的尾巴、那结构复杂的眼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又结合自己的阅读讲出了更多有关蜻蜓的知识,尤其是“飞行除害专家”这一优雅的别称,激起了学生对蜻蜓的喜爱之情,“知之深爱之切”,学生告诉我: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更尊重,所以孩子们放飞蜻蜓。瞧,抓一“放”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臻于完善。

  第二,从段落中抓住“一字之师”引领教学。

  《荷花》是篇写景抒情的美文,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更令人浮想联翩。尤其是“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更是用得传神。我引导学生从“冒”字入手来感受,“冒”字把荷花写活了。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才可以叫“冒”出来?使劲地长、兴高采烈地长、精神抖擞地长、冲破一切地长。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欣赏这多姿多彩的世界、呼吸那清新无比的空气、展示自己亭亭玉立的身姿、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听,抓一“冒”字,让荷花不仅盛开在那微风轻拂的池塘里,更生开在孩子们那顿生涟漪的心田里。

  第三,从文本中抓住“一字之师”引领教学。

  《赶海》一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和舅舅一起去赶海的事。“趣味”渗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情趣”充满了每位学生的心田。在执教的时候,我就抓住“趣”字贯穿始终,环环相扣,渐行渐深。从谈话导放时的激“趣”:“赶海中究竟会发生怎样的趣事呢?”到抓住“捉螃蟹、抓大虾”等妙趣横生的场面读趣、品趣,再到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中的趣事来写趣,读着那一篇篇散发着浓郁趣味的小作文,总是令我忍俊不禁。抓住了“趣”,以趣激趣,以情悟情,达到情趣共生的境界。

  四、基本认识与体会

  一字之师、引领教学,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一”、不唯“一”,又能紧扣“一”?所谓不唯“一”,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能够践行简单语文理念的途径和渠道非常多,抓“一字之师”只是其中一条有效的道路;二是有一些文本可能是一个字,但更多的文本可能是一句话、一份情怀、一种思想,这从文章的范畴上说也是“一”,是“大一”,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一字”,从而束缚了自己的视野。当然这种“大一”也是我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钻研的方向。所谓尊重“一”,就是我们要充分尊重文章的作者以及表现在文本中的那个“一”,在解读和执教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并巧于抓住那个“一”,充分地利用那个“一”,“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所谓紧扣“一”,意思就是要把“一”立于解读和执教时的“主线”,其在解析教材和课堂执教中的牵引作用和地位需要在紧扣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由“一”而生的与语文素养培育息息相关的训练要抓实、抓牢,以此来突显“一”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就是避免把“一字之师、引领教学”作为一种噱头、一种形式而存在,而要能够通过我们有效的实践与思考把“一字之师、引领教学”作为一种有效地感悟和解读文本的方式、作为有效语文、简单语文课堂执教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作为一种把本色语文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的方式而立于不断丰富并将越发丰富的语文教学殿堂之中,用“一字之师、引领教学”的显著实效进一步改善我们的语文教学,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简单、更有效!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三、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呢?(可爱的,美丽的)

  2、复习词语:

  慈爱  抚摸  保持  七嘴八舌

  复杂  结构  入神  成千上万

  3、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出示填空题: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过渡: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精读课文。

  1、“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到10自然段,找一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哪几个问题?

  2、学生默读后交流。

  出示:“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3、你会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问题一:

  (1)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具体介绍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多少的资料。

  (2)孩子们怎么回答的呢?

  相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3)能把这部分都读好吗?分角色朗读2到6自然段。

  ▲问题二:

  (1)第二个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能回答出“保持平衡,掌握方向”后,出示:第十自然段。

  (2)指名读第十自然段,这段话还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课件逐一出示)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3)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课件中出示资料)

  (4)陶先生就介绍了蜻蜓的尾巴、眼睛的特点和作用吗?你从哪知道的呢?

  你能把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吗?学生交流: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5)蜻蜓的尾巴、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朗读第十自然段。

  4、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我们也入神得听听着,学到这儿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印象?

  快速默读2-11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5、学生交流:

  ▲第二自然段:出示句子,抓住“慈爱”、“抚摸”体会陶先生说话的态度和蔼可亲(板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

  ▲第六自然段:出示句子,抓住“拉着”、“坐在”感受到陶先生的和蔼可亲。

  出示: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相机板书:循循善诱)

  ▲第七自然段:从“取过蜻蜓,高高举起”感受陶先生的爱护蜻蜓。指导读好句子。

  ▲第十自然段:从“小心地翻过去” 感受陶先生的爱护蜻蜓。指导读好句子。

  ▲第十一段:“用商量的口吻说、把蜻蜓还给翠贞”。 指导读好句子。

  6、过渡:陶先生真是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育家,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伙伴,你现在有什么想法?那课文中的这些小伙伴怎么做的呢?

  (1)引读最后两句话。

  (2)出示蜻蜓飞的动画。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就大家就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7、小结:这群孩子在陶行知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开导下,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说明孩子们已经懂得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板书),他们知道了要保护有益的动物。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他,我们了解……大家推荐两名同学,一个读陶先生的话,一个同学读叙述的话,孩子们的话大家一起读。

  2、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3、通过板书小结课文,揭示主题。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4、补充有关蜻蜓的诗。

  四时田园杂兴                      小池

  范成大                        (宋 杨万里)

  梅子金黄杏子肥,          泉眼无声惜细流,

  麦花雪白菜花稀。          树阴照水爱晴柔。

  日长篱落无人过,          小荷才露尖尖角,

  唯有蜻蜓蛱蝶飞。          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作业。

  1、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蜻蜓是“除害飞行家”?它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2、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和搜集、处理信息的研究,一星期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板书:     放飞蜻蜓

  孩子       陶行知

  捉       循循善诱

  谈   蜻 蜓

  放    ↓   和蔼可亲

  是我们的好朋友

  陈老师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抓住两条主线来进行教学:抓住陶先生的两个问题来使学生了解蜻蜓的特点、功能及对人类的好处。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由于在一开始陈老师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陈老师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

  <<放飞蜻蜓>>评课稿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一、 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由于在一开始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这样的课堂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均是参与者。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学生不仅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还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尝试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于是发现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想,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三、拓展、延伸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又安排了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 “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而配乐的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先生的慈爱和善和谆谆教导。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6篇

  《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新的小故事。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先生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上课伊始,利用舒缓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二、利用文本知识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 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用钢笔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回顾课堂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在上课时,由于紧张,总想使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完美,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有失偏颇,以至于在教学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指导感情朗读,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学时间过长,而导致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蜻蜓知识环节的第二教学时间显得有些紧张。

  二、忽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花絮时我缺乏课堂机智。例如:学生在回答陶学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他的体会是陶学生不顾形象。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得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7篇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放飞蜻蜓》一课看起来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其实不然。就课题提问,可以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两个问题:谁放飞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第二个问题就复杂一点了。从课文的第一到第六自然段可以看出: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可以成为放飞蜻蜓的理由之一。那放飞蜻蜓还有哪些理由呢?有老师认为:因为蜻蜓尾巴的作用很大,所以放飞蜻蜓;因为蜻蜓眼睛的本领大,所以放飞蜻蜓。我认为这两点很牵强。

  为什么会谈到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呢?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很重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孩子们点点头。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行知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从这一自然段引出了陶行知对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介绍。那么对蜻蜓眼睛和尾巴的介绍,对放飞蜻蜓有什么关系呢?我很久都没想明白。我认为最后四个自然段和放飞蜻蜓关系不大,只是表现出陶行知先生关爱孩子,慈爱而已。

  突然有一天,我想出来了!最后四段和放飞蜻蜓是有关系的。在旧中国的乡村,玩蜻蜓是孩子们最常见的游戏。那时候孩子也没有什么玩具,捉蜻蜓给他们带来一些乐趣。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聊天,和孩子们讲蜻蜓的作用,先讲了蜻蜓吃苍蝇、蚊蝇和水中的孑孓,是我们的好朋友,接着讲了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作用,给孩子们增加了知识。书上说:“孩子们入神地听着。”这说明陶行知的话把孩子们深深地吸引住了。陶行知和孩子们说话时,是慈爱的语气,是商量的口吻,是循循善诱的讲解。当他和孩子们商量,“把他放了好不好?”没有自作主张,放掉蜻蜓,而是把蜻蜓还给翠贞。这反映出陶行知先生对孩子的尊重和平等相待。

  为什么会放飞蜻蜓?除了是因为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外,我认为第二个理由是因为“亲其师,信其道”,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导影响了孩子们,所以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不知道是放是留时,是“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他回家去。’”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8篇

  应该说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案例,是生活即课堂的案例。对于我们老师的成长来说,这是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这一课可以让我们懂得陶行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看似是简单的,其实里面的知识可多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玩一玩,等于是丧失许多学习机会。现在各门学科都在讲究探究性学习,其实这一课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读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交给孩子一把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的答案,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纲领”之作用,提起这个“纲领”,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

  研究上面这五个问题,其实给学生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设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发现到一些问题,将其逐步解决了,就是适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抓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理念。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一文,这些虽普通但无比可爱的字眼饱含情感,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真情的流露、灵性的涌动。学生用心倾诉,是心灵深处真正的独白。本文的主旨是在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和行为表率下,使孩子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教学聚焦于“陶行知怎样劝说孩子们?陶行知给孩子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读懂一段话。语文课是紧密联系生活这个大课堂的,在这一堂课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捡着了一只死了的美丽的大蜻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喜爱动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源于对小动物的热爱,发自内心愿意接近、走近文本,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已慢慢踱步安静地朝前围拢过来。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他们看着都忍不住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蜻蜓点水款款飞”的美丽情景。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挖掘人物内心的思潮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伤害蜻蜓的某个器官事例,认识蜻蜓身体结构特点和作用,感悟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语文课堂这时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9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捉蜻蜓”——“识蜻蜓”——“放飞蜻蜓”,这三部分环环紧扣,前后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本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角色朗读等形式,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从而激起对蜻蜓极其他动物植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扣题质疑,理清脉络,学习生字新词。

  一、揭示课题:

  1、指读以下词语:放飞理想、放飞青春、放飞心情

  2、理解“放飞”:纵放出去,任其高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

  放飞蜻蜓(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经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要“放飞”?谁放飞?怎么放的?……)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

  2、自读课文:

  a、一读注意编写小节,画出生字词语。

  b、二读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c、三读注意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大意。

  3、读后交流:

  a、读准字音:蜻蜓陶行知慈爱抚摸孑孓复杂

  b、理解:

  慈爱:慈祥。

  孑孓:蚊子的幼虫。

  口吻:口气。

  d、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再读课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5、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涉机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学生带读生字,注意“抢、蝇”后鼻音。

  2、分组互相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3、交流,辨析:

  抢——枪蝇——绳纹——蚊

  钩——构饿——我夏——复

  4、指导书写

  5、描红习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读文入境,探究自悟,从中得到启迪。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介绍陶行知其人。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小节多读几遍,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课堂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a、从蜻蜓本身讲:它是益虫,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它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尾巴可以掌握方向,保持平衡,饿极时自己吃自己的尾巴,而且眼睛大,看得清四面八方……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与孩子说话态度和蔼可亲,不摆架子,方法巧妙。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斫狻按劝?保?寤崽招兄?壬?劝?⒆印?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c、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

  5、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和蔼可亲的先生,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答应把蜻蜓放飞。我们练习一下谈们的对话,注意把握人物的特征。

  6、指导同桌练习——全班展示

  三、归纳总结

  1、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以后,回自觉自愿地把蜻蜓放飞?把前面大家讨论的做个归纳。

  2、听了他们的理由,我们真的也想把这只蜻蜓放飞,一起读一读“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读出大家一同的愿望。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查找资料: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误解,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2、了解陶行知教育孩子的过程(抓重点句)。

  3、有朗读过程中体会孩子们情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具准备>有关蜻蜓的多媒体课件,蜻蜓模型,重点句投影。

  <教学设计>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邹老师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起)。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1:谁放飞蜻蜓?

  生2: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播放配乐朗读磁带,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学生跟着范读默读。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不明白。

  2、学生汇报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生1:陶行知为什么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

  生2:陶行知是怎样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的?

  生3:陶行知为什么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提问时解决)

  (这些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弄清了这三个问题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要是学生不能提出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怎么办? 就算学生提出来了,怎么处理,是放在一边还是立即解决,如果当时就抽学生回答而且答对了,三个问题解决了,后面还怎么上?此处设计请考虑。)

  (过渡:同学真认真,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你们思考问题如此积极,下面老师请同学欣赏一幕现场表演的情境剧:一个小男孩捉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装在瓶中玩耍,一个小女孩上前劝说小男孩把蝴蝶放了。女孩说:“请你把蝴蝶放了吧,你把它装在瓶子里多可怜呀!”)

  表现得真好,掌声鼓励。剧中小女孩直接请求小男孩把蝴蝶放了,小男孩听了小女孩的话,他会怎么做呢?可能会放飞蝴蝶,也可能不会放掉。那么,陶行知是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请围绕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细读2—11自然段。

  三、组内合作学习,体会感悟

  1、组内细读2—11自然段,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

  ①小组细读,边读边找。(需要学生找的一些重要词句可让学生用一些符号勾画)

  ②小组合作交流。

  2、抽学生读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其他学生边听边体会: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抽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体会。

  ③(出示重点句—贴纸)

  句1: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小女孩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a、学生齐读:“你从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b、学生汇报(从“慈爱”、“抚摸”等词看出陶行知先生对孩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c、师总结:是的,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可他在孩子们面前却一点架子都没有,对孩子们是那样的慈爱,那样的和蔼可亲。所以在读这句话时一定要强调这两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陶行知的和蔼可亲。(进行朗读指导,可先让学生自由练习读,再齐读或先抽读,教师评价,再齐读)

  句2: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a、女生齐读:师: “商量”说明什么。(尊重孩子的选择)把原句换成陈述句,与原句比较,哪句最好,为什么?先让学生改,再用课件出示两句话,让学生对比读,再说有什么不同。

  b、学生汇报。

  c、师总结:换成陈述句与原句比较,原句好,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陶行知说话的语气的委婉,这样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他的建议。

  ④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孩子们有什么表现?这些表现说明什么?可让学生用线条画出一些相关句子,如: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孩子们点点头、孩子们入神的听着等。再分别说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a、生汇报。

  b、师总结:从孩子们的反应,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陶行知是那样平易近人,对孩子的关爱是那样真诚,陶行知的话语也让我们体会到他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急于求成,而是循循善诱的。

  (过渡:唉,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呢?想知道原因吗?请学习第十自然段。)

  四、合作探究

  1、同桌互读第十自然段,找出陶行知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的语言,并思考: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说说蜻蜓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及功能。

  生1:蜻蜓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睛构成的,它的功能是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生2: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的功能是用来保持平衡,调整飞行方向。

  师演示课件:介绍相关的课外内容—蜻蜓结构图及相亲知识。

  ①

  ②蜻蜓,昆虫纲,为大型昆虫,身体修长,色彩艳丽,体态优雅,飞行灵活敏捷,有趣而诱人,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昆虫。

  蜻蜓专门捕食各种小型蛾类、稻飞虱、蝇、蚊等昆虫。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产在水田里卵化为幼虫的名安叫水虿,一只蜻蜓幼虫一年能吃3000多只蚊子的幼虫。

  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在产卵。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训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全世界的蜻蜓大约有5000种以上,我国约有300种。 此处介绍过多,语言过成人化。语言可重新组织。

  孩子们听了陶行知的介绍,神情怎样?说明了什么?

  3、陶行知为什么要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①小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

  ③师总结: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在陶行知的谆谆教导之下,孩子们了解了蜻蜓的相关知识,懂得保护有益动物。

  4、那么,孩子们听了陶行知的建议后,他们怎么做的?心情怎样?

  五、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板书总结。

  板书:

  陶行知    谆谆教导     孩子   心甘情愿   放飞蜻蜓

  慈爱抚摸             点点头

  (和蔼可亲)

  商量的中吻           纷纷说           我们的朋友

  (尊重孩子)

  板书设计非常好,但课后的第一个任务分角色朗读没设计进去。这个一定要要,因为他是本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如有时间可在课文最后设计一个小小的练笔:让学生续写课文,主要写蜻蜓背放飞后快活自由的样子、孩子们的心情及他们明白的道理。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训练了写作能力。

  你采用的合作交流学习非常好,但是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调控,不能让别人认为是走形式,要做到气氛活跃,有序,不乱,讨论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

  教师总结的语言要精炼,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与多种方式的评价或鼓励,调动积极性,尽量少重复学生答问的语言。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11篇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48

  《放飞蜻蜓|苏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 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  

  一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 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 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 初读,理清脉络:

  (1) 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 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 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 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 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 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 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 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 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 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 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 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 练习分角色朗读。

  (1)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 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www.yftxt.com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12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学会保护蜻蜓。

  学习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加深感悟文中重点句

  课前准备:

  课前组内帮对检查学案5、6完成情况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课内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帮对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

  2、同学们把生词都会读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检查读。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一会儿检查。

  3、质疑解疑:

  (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3)、小组长汇报。(抄到黑板上)

  (4)、小组间解疑。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在精读时解决。

  4、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6、7、8、9、10自然段,思考蜻蜓是怎样的蜻蜓?读后谈一谈,随即指导朗读,对蜻蜓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课后第四题。(1)、分自然段读课文。(找5个同学读)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2)、全体练习读。每个同学都像刚才老师指导那些同学一样练习读一读。看哪组读得最认真

  5、听写生词,帮对检查,错了改3遍

  6、指导朗读分角色,自己练习

  7、指导课后第四题,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三、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1、组搜集有关蜻蜓的资料。

  2、组搜集有关动物与人之间感人的故事。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 第13篇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

  2、讲了谁和谁?(板书孩子们  陶行知) 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板书放飞)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走近蜻蜓。

  1、回顾上节课,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2、陶行知一共问了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3、第一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指名回答。

  4、继续交流: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5、引读:它的尾巴是……,它用尾巴……它的眼睛……,结构……,是由……,可以……

  6、尾巴和眼睛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课件出示:

  7、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指名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8、指导朗读。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引导放了蜻蜓吧!因为这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二)走近陶行知 

  快速默读2--11自然段,把文中描写陶行知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句用“~~”画出来,体会一下,陶行知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读后交流。

  1、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板书和蔼可亲)

  (2)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易近人

  (3)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珍惜这只蜻蜓,让其他孩子看得清。

  (4)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身去,指着它的尾巴说:--生怕弄伤蜻蜓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相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相机出示陶行知的资料。

  3、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没有斥责孩子们,而是(板书循循善诱),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课件引读:翠贞看看小伙伴们……

  三、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1、课件蜻蜓千姿百态的图片,老师: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们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试试写一写:

  我眼中的蜻蜓

  四、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有关蜻蜓的古诗作为礼物,感谢你们陪我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从文中知道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板书关爱有益动物),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板书设计

  19  放飞蜻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