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文档文档大全教案文档内容页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2024-04-05 17:42:01教案文档打开翻译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1篇

  一、读薄:

  1、这篇课文讲的是(                          )的故事。

  2、从这篇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南极是一个(                     )【可以根据课文了解到知识点谈,还可以从课外阅读到的知识谈】

  二、读懂:

  1、会读词:徘徊  几乎 一筹莫展  摩挲  白昼  恢复  束手无策

  2、理解词意:徘徊——

  一筹莫展——

  3、熟读课文(至少五遍),理清文章段落:

  第(  )到(  )自然段写的是事情的起因。

  第(  )到(  )自然段写的是用冰取火的过程。

  第(  )到(  )自然段写的是探险队员处在欢快的气氛中。

  4、“用冰取火”冰是水在零度及零度以下凝结成的固体,遇火就会融化成水。“取”是(       )意思,在文章中指(       )的意思。

  三、读好:

  1、读全文,你从课文哪两个自然段看出火的重要性?第(  、 )段。

  我会填空:【读这两自然段后填】

  (1)没有火,就(          );没有火,就(          );没有火,就(         )。

  (2)这团红红的火,(              )。带来了生的欢乐;这团红红的火,(                            )。

  2、读三遍下边语段

  他取来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1)从(    )(   )(   )(   )这几个动词中我了解到了制作冰透镜的过程。

  (2)用“——”画出做冰透镜的材料,用“~~”画出制作工具,用“….”画出制作过程。

  (3)依照这样的规律,仿写一个自己亲手做过的东西。(比如:剖鱼、做凉拌菜、做风筝等)

  —————————————————————————————

  3、读第7自然段,冰透镜怎样取火的?

  (1)老师引导漫谈: “一分钟”“两分钟”“又过了一会”是表示(     )的词语,反映了(             )的心情。

  (2)我接着漫谈:

  四、读厚:

  课文讲了南极探险队员做冰透镜取火的故事,赞扬了(                           

  )。

  五、拓展练习:

  1、找出本课的排比句读读,我也想写一组排比句:

  2、搜集资料,看看还有那些发方式也可以产生火?

  ——————————————————————————————————————————————————————————

  六、知识链接提示:

  1、冰透镜为什么能取火?(探究原因)

  2、钻木取火的传说。

  3、南极的气候特征。

  4、关于南极考察队故事…….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2篇

  单元课文:《田忌赛马》《捞铁牛》《用冰取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探究田忌反败为胜的奥秘,从而进一步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2、能找出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8个,会写8个。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跟老师一起学

  1、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2、注意生字“忌”上面是自己的“己”。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自学生字“懂、套、芽、断、润、礼”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5、揭示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田忌赛马的经过。

  ②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积累一些词语

  6、找出两次赛马的段落。本文写了田忌几次赛马?每次赛了几场?

  (两次,每次三场)

  7、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_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对齐威王的___,接着用___对齐威王的___,最后用___对齐威王的___。由于______,所以田忌_____。

  8、读一读: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9、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10、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11、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调换顺序

  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孙膑献计

  12、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

  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孙膑真是____。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神机妙算、计算精密……)

  13、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

  14、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有关句子,用笔划出来,想一想。

  ①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善于观察)

  ②“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善于思考)

  ③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  (知己知彼)

  15、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①善于观察 ②善于思考 ③知己知彼 )

  16、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孙膑献计(板书),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

  《捞铁牛》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认识所学的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抓住捞铁牛过程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借助流程图,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大铁牛捞起来的,体会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难点:明白遇到事情要认真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原因拴住浮桥)

  2、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地点(黄河边)、人物(怀丙)和原因(拴住浮桥),接下来就准备捞吧!

  (准备――捞)

  3、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4、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捞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准备: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牛绑架

  5、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6、读第三自然段。为什么捞铁牛前要做这样的准备,这准备工作真的很重要吗?

  7、了解捞起铁牛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捞铁牛”的过程。

  8、读,并思考:这段话什么意思,加点字什么意思

  9、笨重的铁牛能够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是因为拴住它的绳子越绷越紧,绳子越绷越紧是因为拴绳的船身不断地往上浮,船身能够上浮是因为水有浮力。怀丙能捞起铁牛,其实是利用了水的浮力。所以他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0、了解铁牛被捞起的经过

  11、铁牛只是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却并没有捞上来,还少了什么工作?

  (注意:为什么要把铁牛拖回岸边而并不在河中间把它捞上来?)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捞起八只铁牛的经过?

  13、如果我们也把捞起铁牛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该做什么?

  捞:铲掉泥沙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拔起

  拖到岸边捞起铁牛方法相同只只拖回

  14、捞铁牛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究竟有没有用处。

  15、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准备,怀丙才能够顺利地捞起铁牛。而他之所以能做好如此充分的准备,是因为他在做事之前认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6、到这里课文就学习完了。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你有别的办法把铁牛捞上来吗?

  《用冰取火》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认识11个字,会写11个字。

  2、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激发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跟老师一起学: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说一说怎样记住生字的。

  3、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来了。(企鹅)它们是谁?生活在哪里?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南极看看。(南极风光)你觉得南极风光怎样?在寒冷的南极人们最需要什么?(用冰取火)

  4、自由读全文: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默读课文:

  为什么探险队员“用冰取火”?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打火器找不到了,气候特别冷)

  7、在这个寒冷的南极,没有获得火的情况下探险队员此时的心情会怎样?

  (紧张、害怕、惊惶、不知所措、无助)

  8、通过读能体会当时探险队员的心情吗?朗读第3自然段

  说说自己的感受。

  朗读:把感情融入课文中,再读读3、4自然段。

  9、但大家绝望的时候,忽然从一个年轻队员心中冒出一个声音,或许这个声音,就是生的希望,赶快在书中找找。这个声音就是:“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死神到来?”他望着茫茫冰原,怎样才能取到火呢?

  带着问题读6、7自然段。和同桌说说:那个年轻人先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

  a、读课文。

  b、展开想象,说说冰透镜像你玩过的什么?

  c、这就是队员们用冰取火的情景,读第7自然段。

  10、想象队员们在等待火的过程中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如果此时你是一名获救的队员你会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

  11、让我们带着获救后的喜悦与激动一起读读第8自然段

  12、为什么那个年轻人能够想到用冰做成冰透镜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你熟悉的一个写一句话。

  (    )罗(    )布              (    )云(    )雾

  (    )(    )成竹              (    )下(    )花

  (    )(    )如生              喜(    )望(    )

  二、按要求写词语。

  1、表示世间万物十分复杂,不断变化的成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镇静(    )       喜悦(    )       糊涂(    )       舒服(    )

  3、照样子,写词语。

  金灿灿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呼呼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使它们能与括号外的词语搭配。

  (    )飘荡              传递(     )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修改病句。

  ①学校里轰轰烈烈地“学雷锋”活动。

  ②我们要遵守讲卫生的习惯。

  ③我经常回忆起童年时代很有意思的趣事。

  2、照样子,仿写句子。

  ①例:小明抱走了那只小羊。  那只小羊是小明抱走的。

  我洗干净了放在桌面上的碗。               

  四、阅读短文:

  画眉,全身羽毛金褐色,颈部和背部有暗褐色条纹,腹部白花花一片,眼晴四周画了一条白色眉线,依依可人。

  翠鸟,碧绿的羽毛,点缀(zhuì)着蓝色和金色,羽毛的颜色特别美丽。

  鸟儿不仅羽毛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

  你看:大雁飞行的时候队形次序都有一定规矩大雁打头幼雁居中老雁压阵头雁在前紧拍翅膀,使气流上升,为的是让幼雁靠气流滑翔,飞起来省力。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1、作者抓住了鸟儿羽毛的________来写出画眉和翠鸟的美丽。

  2、请给短文最后一段空白处填上标点。

  3、短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鸟。

  4、请仿照“白花花”一词的形式,再写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5、朗读下面的句子要用什么语气呢?请你选择。

  欢快             赞美

  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

  6、“鸟儿不仅外表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

  7、你最喜欢短文里的哪种鸟?为什么?

  五、习作

  下面有两个作文题目,请自选一个,进行写作。

  题目1:那儿真是一个好地方

  向大家介绍你去过的一个地方,可以介绍那儿好看的景点,好玩的活动,好吃的美食。要让大家看完你的介绍后,也想去看一看,玩一玩!

  要求:先把题目抄下来;教学设计>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少于250字。

  题目2:欢欢的故事

  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叫欢欢,他可是一只聪明、活泼、又顽皮的小鹿。他天天在森林里自由自在的玩耍。

  有一天……有什么故事发生呢?请你继续写下去。

  要求:先把题目、开头抄下来,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故事编下去吧。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试题答案】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你熟悉的一个写一句话。

  (星)罗(密)布             (腾)云(驾)雾

  (胸)(有)成竹             (笔)下(生)花

  (栩)(栩)如生             喜(出)望(外)

  略

  二、按要求写词语。

  1、表示世间万物十分复杂,不断变化的成语: 

  千变万化 千姿百态  时过境迁  移步换影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镇静(慌张)                    喜悦(痛苦)

  糊涂(聪明)                    舒服(难受)

  3、照样子,写词语。

  金灿灿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呼呼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略

  4、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使它们能与括号外的词语搭配。

  (随波)飘荡                    传递(信息)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修改病句。

  ①学校里轰轰烈烈地“学雷锋”活动。

  学校里正在搞轰轰烈烈地“学雷锋”活动。

  ②我们要遵守讲卫生的习惯。

  我们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③我经常回忆起童年时代很有意思的趣事。

  我经常回忆起童年时代很有意思的事。

  2、照样子,仿写句子。

  ①例:小明抱走了那只小羊。  那只小羊是小明抱走的。

  我洗干净了放在桌面上的碗。  放在桌面上的碗我洗干净了。

  四、阅读短文:

  画眉,全身羽毛金褐色,颈部和背部有暗褐色条纹,腹部白花花一片,眼晴四周画了一条白色眉线,依依可人。

  翠鸟,碧绿的羽毛,点缀(zhuì)着蓝色和金色,羽毛的颜色特别美丽。

  鸟儿不仅羽毛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

  你看:大雁飞行的时候,队形、次序都有一定规矩。大雁打头,幼雁居中,老雁压阵,头雁在前紧拍翅膀,使气流上升,为的是让幼雁靠气流滑翔,飞起来省力。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1、作者抓住了鸟儿羽毛的颜色来写出画眉和翠鸟的美丽。

  2、请给短文最后一段空白处填上标点。

  3、短文介绍了画眉、翠鸟和大雁三种鸟。

  4、请仿照“白花花”一词的形式,再写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绿油油、黑漆漆。

  5、朗读下面的句子要用什么语气呢?请你选择。欢快    赞美

  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赞美)

  6、“鸟儿不仅外表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呢?

  略

  7、你最喜欢短文里的哪种鸟?为什么?

  答:我喜欢大雁,因为它不仅羽毛美丽,它们还有许多美德。

  你看:大雁飞行的时候,队形、次序都有一定规矩。大雁打头,幼雁居中,老雁压阵,头雁在前紧拍翅膀,使气流上升,为的是让幼雁靠气流滑翔,飞起来省力。从雁群身上,我们看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看到了集体的力量。

  五、习作

  下面有两个作文题目,请自选一个,进行写作。

  题目1:那儿真是一个好地方

  向大家介绍你去过的一个地方,可以介绍那儿好看的景点,好玩的活动,好吃的美食。要让大家看完你的介绍后,也想去看一看,玩一玩!

  要求:先把题目抄下来;教学设计>文章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少于250字。

  题目2:欢欢的故事

  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叫欢欢,他可是一只聪明、活泼、又顽皮的小鹿。他天天在森林里自由自在的玩耍。

  有一天……有什么故事发生呢?请你继续写下去。

  要求:先把题目、开头抄下来,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故事编下去吧。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略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3篇

  《用冰取火》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南极探险队员做“冰透镜”取火的故事,赞扬了探险队员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和使自己绝处逢生的智慧。教学的重点就是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理解顽强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战胜困难的最重要的条件。

  由于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南极洲,而用冰取火这个方法是对凸透镜原理的运用,学生对这两方面的知识都不大了解,因而,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了解有关南极洲天气的特点以及有关凸透镜的原理。在第一课时时,对这些背景知识做了一些讲解,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提到的聚焦取火的原理。而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能走进作品,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与品质。

  首先,我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情感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力争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在思想情感中产生共鸣。如:在体会火的重要时,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锻炼,在反复读的基础上,呈现南极的图片,让生进一步体会火的重要。在极力渲染火的重要之后,让学生换角色感受当时没有火时的心情,通过想象,品读,深切地感受找不到打火器时,一筹莫展、绝望的心情。学生们都读出了当时的沉重心情,都有了感同身受的感觉。

  其次,通过动作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再现情境,突破难点。怎样制作冰透镜,怎样利用冰透镜进行取火,为什么能用冰透镜进行取火,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在教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在读文、品句的基础上,抓住了一系列的动作词,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去体会,通过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当时的环境进行想象体会探险队员的顽强意志,学生都能有所体会。此外,我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聚焦取火的原理和过程,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再次,在教学中,我还结合研究的专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进行说话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让学生想象找不到火后,大家绝望时,心里想些什么;在用冰透镜进行取火时,年轻探险队员会想些什么,大家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习课文后想对年轻探险队员说些什么等。希望能在平时多创设练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事实上,只要老师引导恰当,学生还是能说得有条有理,生动感人的。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少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对时间的安排还不够好,存在前松后紧的情况。没能很好地发动学生进行练说,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时间比较少。在感受探险队员顽强意志的环节还可以多加引导,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品读,在读中去进一步感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继续深入备课,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4篇

  《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1】当一堂课结束后,依然有许多的孩子围着你,和你交流课堂上的内容的时候,这对于教育来说,我认为是最好的兆头。

  在课堂中,也有一些出彩之处,比如,我请孩子勾画出制作“冰透镜”过程中表示时间和动作的词语,并请孩子汇报制作过程,汇报完了以后,有许多的同学都高高举起了手,指名一生说,他告诉我“冰透镜”的实验与他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用放大镜聚光着火的道理一样,此时马上又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在家里也作过这样的实验,当时是夏天,太阳比较大,但是我还是等了很久,可是在南极洲,冰天雪地,那么寒冷,几乎感觉不到太阳光,他们要多久才能点燃火呀?”此问题一提出,我相机引导学生学习:“一分钟,两分钟……”“省略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能替换成其他词语吗?试着读一读,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聚集太阳点火等待的时间特别的漫长,体会其艰辛和毅力。

  当我在结束《用冰取火》时,许多孩子走到讲台前围着我,黎嘉昊说:“老师,我觉得这位年轻的探险队员很了不起,他在想的问题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看嘛,他是‘久久地思索’,而且我还知道所有的探险队员都很有耐心。”我追问,从那里知道的,他接着说:“他们在等的时候已经等了很长的时间,可是,火绒不是一下子就点燃的,是‘过了一会’,因为,你南极的阳光本来很柔和,惨白无力,它的热量很少,所以要等很久。”

  吴亦杨告诉我:“老师,我还知道了南极的温度有的时候不止是零下20摄氏度,有的时候可能达到零下30-40摄氏度,到那里的人们就是穿了厚厚的羽绒服,他们还是会冷得打哆嗦。所以他们最需要的是火。”

  唐文焯同学更有意思,他说:“老师,我知道了课文中的年轻探险员和我们学习过的《山沟里的孩子》一样,找到了一把智慧的钥匙,挽救了在寒冷中的探险队员们的生命。”我当即表扬他,真会联系课文学习。

  【2】《用冰取火》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本文所讲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因此,我努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火有什么作用,然后让生看一些有关南极的图片资料,说说你看完这些图片的感觉是什么。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最需要什么。接着,揭示课题,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与火有关的故事:用冰取火。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火作用大的段落,再交流反馈,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时,我穷追不舍问学生:“火的作用如此的大,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3】执教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使我对课改的新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的地方:

  1,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在自读感悟的环节中,学生分别画出了能够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因为学生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然后再安排组内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互相碰撞,以便从别人身上汲取灵感,互相补充。接着,在理解取火方法时,安排小组用自己组内喜欢的方式,可以抓词语谈理解,也可以画图来理解年轻探险队员的做法。这样做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学生合作的方法。采用画图法更能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图画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在交流的时候思维碰撞,畅所欲言,才能完成小组内共同的成果。这种合作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学生有的可抓,有的可说,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说是比较有效的。

  其次,文章有不少地方适合感情朗读,比如南极气候恶劣、队员陷于绝望等句子,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教学一开始我就范读了整篇课文,让学生通过评价老师的朗读,而将句子读得有声有色,这样就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互动。

  2,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创设了情境,突破了难点

  在学生理解冰透镜取火的原理时现场演示:让学生两人一组用手电筒、放大镜、还有纸张代替太阳光、冰透镜和火绒。将光如何通过凸透镜发生折射、形成聚焦演示出来,这样就很容易突破难点。另外,在体会南极的恶劣气候,同时也是理解火的重要性的时候,我播放了南极风暴的视频,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并制造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讲课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总有些感到不足的地方。首先,整堂课衔接得不够紧凑。有些环节可以省略。如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冰透镜”,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刮”“摩挲”等词语。但课堂时间有限,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的只有一两个学生,其结果是理解不完全,还占用了一些时间。对课堂上的一些细节把握和处理还不够到位。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是实施过程中往往蜻蜓点水。例如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取火的方法时,学生一古脑地将所画的重点词说了出来,并没有真正把他的理解谈透彻,只是模仿课文的叙述简单说了说,这时我的指导有些偏弱。很有可能使个别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

  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大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合作方法,但是总体感觉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合作方法上,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或者分工就耗费了不少时间,显得学习过程不够紧凑,效率不够高。还有,组际间的交流合作在状态和效率上有较大差别。有的小组四个人合作默契,小组长发挥很好的作用,效率较高。有的小组可能和学生性格有关,整体感觉还是比较沉闷,缺乏一种合作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从小组成员的配置、合作意识、合作方法等方面,做更细致的指导和训练。最后,课堂上每一个环节会出现的几种情况都需要考虑周全,如何去引导成了关键。虽然,我在课文的衔接之处动了不少脑筋,设想了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精心准备了过渡语,但学生的回答和我的安排有出入,我还是按照安排引导他们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后来细想,学生的答案比我准备的还要好。在课堂上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硬牵着学生走,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学生谈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就应该按照学生的兴趣点进入到那个要点。再利用过渡语自然过渡到其他要点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用冰取火》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看,对本课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从课题入手,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的精神。文中所讲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因此,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至关重要,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火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看南极的图片资料,说说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这时我趁机介绍了有关南极的气候特点(南极常年刮大风,最大风速每秒可达百米左右,比每秒33米的12级大风还高出近3倍,烈风能轻而易举地把200多千克的大油桶抛起来,可抛到几千米以外。掀翻停机场上的飞机更是举手之劳。)听了这些具体的事例,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南极环境的恶劣,教师接着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最需要什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与火有关的故事:用冰取火,此时,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盎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进行质疑,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1)、“冰”怎么能取火?(2)、怎样用冰取火?(3)、冰遇到火就化了怎么能取火?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收到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由雨枫文档网收集+}

  二、充分阅读,以读代讲,加深理解和体验。

  《课标》提倡“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向上的学习气氛。比如: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火的作用之大,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和最后一自然段,先从整体入手,自由朗读,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读后说说自己的理解,再采取评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感悟。最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最后一段,采取有感情读、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节日”这句话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体会探险队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在语文教学中,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能让老师减少不必要的讲解;读更能引发学生独立的去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能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5篇

  三年级的识字教学相对二年级来说,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仍是重要任务,而三年级恰恰又是错别字的高发期.尽管教学时间少,教学内容多,但有效落实识字教学,仍是不可忽视的.

  课标对三年级的识字教学是这样要求的:要求学生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独立识字.要继续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继续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识字.鼓励学生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吴颖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围绕"如何有效地处理三年级的生字"这个中心议题来进行研究的.她力求体现学生的独立识字,没有像低年级那样亲自教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去识记生字,而是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识字.比如:让学生当"小老师"教读;抽学生读生词;"开火车"等.那么,老师又该担当什么角色呢 学生独立识字,老师是否就一概不管呢 不是.吴颖老师处理得非常好.她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点拨.比如:在读音方面,侧重轻声的"摄氏度",平翘舌的"筹,赐",多音字" 几"等;在字形方面,侧重容易搞混的"筹,策,复"等;在意思方面,侧重抓"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对反义词.同时,她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地反馈矫正,并关注学得不好的学生,再次给他从不会到会的机会.

  中年级也是词语教学的重要阶段.吴颖老师非常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词义的方法.比如:查字典,根据字义合成词义,用近义词代替等.

  虽然是第一课时,重在识字,但老师随时渗透"以读为本,以读促讲,以读引思"的教学思想.哪怕是读课题,或者读板书上的短语,都是引导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这样老师少了很多讲解,学生多了更多实践.在读课文时,注重层次和步骤,每次读之前的目的性都很强,要求很明确.比如:第一次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第二次读,要求"把生字带进课文中再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第三次读,要求"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勾出有关的句子."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吴颖老师注重教给方法.她尝试的一些方法值得大家借鉴.比如:先给学生搭一把梯子,帮学生拟出思路:"课文主要写了谁在哪里干什么 发生了什么事情 结果怎样 "然后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点拨,教给学生怎样用简洁,完整的语言来概括主要内容,这是一个指导学法的过程;接着就让学生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去组织语言进行概括,这是一个试用学法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在全班来概括,这就是一个运用学法的过程.

  吴颖老师在这节课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从一开始的引入,到后来进入识字教学,再到最后的初步感知课文,她的语言都非常自然,流畅,亲切,如行云流水般给人一种美感!

  总之,吴颖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有几点个人的想法提出来与同人们进一步探讨,商榷.

  课后生字条的字是认读的下限,在课堂上应该都要处理,即使是老师认为学生也许会认不用教的字,也都应该以"检测"的形式进行处理.识字教学不能只重字音和字义而轻字形.因为"会认"其实还是建立在"认清字形"的基础上的,否则会出现本课会认的字搬不了家,或者跟形近字混淆,错别字更加严重.所以本课的一些难点字形应该处理,比如:结构容易写错的"茫"和"焦";形近易混的"徘——排","赐——踢","缕——搂"等.

  现将我校三年级教研组研究的识字教学方法推荐给大家,以供参考:首先师生都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到底什么是生字 在这一点上,我们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每个学生在平时的渗透性识字当中,已经认识了许多字,也许生字条中他已经会认好几个了.也许曾经在课堂上学过,生字条中已经没有的字,但学生又回生了,不认识了.因此,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真正的生字是他在这篇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也许是生字条里有的,也许是生字条里没有的.我们就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识字教学:

  (1)确定"生字",圈出文中自己不会认的字,待会儿重点解决.对于生字条里早就认识的"老朋友",就给他们打个招呼,对照拼音准确地喊出他们的名字.

  (2)独立识字,用以前学过的最有效的方法来识记圈出来的生字.等一下每个人都要当"小老师"的,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备课".

  (3)同桌交流,把你圈出的生字像老师一样讲给同桌听.

  (4)全班交流,老师参与,共同强化重,难点.假如学生没有点到的,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行补充.在此过程要注意灵活安排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有的可以结合上下文,有的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有的可以进行扩词和造句等等.

  (5)以游戏形式检测生字条全部生字,及时反馈矫正.

  (6)把生字放进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理解词语要关注学生的程度,尊重学生的差异,可以让他们提出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该理解的一定要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本课的"徘徊","摩挲","驱赶"等.不然一篇课文都学完了,也许还有些词义学生搞不懂.

  4,学习生字一定要和具体的语境相结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不要孤立地认字,写字.所以最好在写字的时候,带一个词语,甚至再扩一个词语,完了再选两个造句.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从困境中走出的故事。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二自然段主要讲探险队员在南极遇到了困难,也就是事情的起因。三到六自然段交代了用冰取火的过程,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第七自然段结束在探险队员欢快的气氛中。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二、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学生对生字的认知主要以自学为主,对课文的掌握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要方法,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要融入到朗读课文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要学会复述课文。

  三、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词,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积累优美的词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汉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2、通过指导,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四、学前准备

  教具:课件、生字卡片、图片      学具:教科书、生字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火”,看到了火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经验回答。

  是呀,同学们,火可以产生热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边说边展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你们来看,这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课件展示)通过预习,你们已经对南极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南极的气温很低、风很大,到处都是冰天雪地。

  3、在南极这样烈风、酷寒、暴雪的环境里,人们更需要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南极的与火有关的文章:“用冰取火”。板书:“用冰取”,补充课题。

  4、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齐读课题。学生谈对课题的质疑,用冰可以取火吗?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这个方法?怎么取得?是谁想到的这一方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小声读课文,要求:(1)注意你的读书姿势;(2)把你掌握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3)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不会字的读音。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内容。

  查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开火车读(出示课件)

  摄氏度   徘徊   几乎   赐给   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    绝望    恢复    驱散    跳跃  一缕    焦点    茫然    干燥蓬松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他们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评,互评。

  4、谁来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质疑,并互相解疑。

  (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同学们积极动脑,各抒己见,总结出第三自然段。“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体会火的重要性。

  2、请同学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一起读,在读中体会火的重要性。

  3、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年轻的队员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柔和的太阳,为什么现在却说是惨白无力的太阳呢?这个队员在思索,他在想什么呢?从中你都看出了什么?

  (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思索”的含义及内容,通过理解惨白无力的太阳,体会队员此时的心情。)

  4、他们真会默默地等待死神的到来吗?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六、第七自然段。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探险队员是怎样做的。

  学生读课文的第六第七自然段。展开激烈的讨论,小组内讨论探险队员用冰取火的过程。理解用冰取火的过程。产生质疑:“半球形的冰透镜”是什么样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用冰取火的过程。

  5、师总结: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半球形的“冰透镜”,以及阳光通过冰透镜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

  6、自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说说读的时候你注意了什么?学生踊跃举手谈自己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同学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指名读第六、七自然段,体会“一分钟、两分钟……又过了一会”时间长吗?在这时队员会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这样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队员们此时的心情,和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意志品质。

  7、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凭着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他们终于成功了!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团红红的火——”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节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进一步体会火的作用之大。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探险队员的心情,知道火的重要性。

  8、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运用科学道理和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

  (四)作业设计

  必做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所学生字。

  选做题:思考课后第一第二题。

  实践创新作业: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产生火。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7篇

  一、说教材

  《用冰取火》是北师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事的记叙文。本单元以“智慧”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是《田纪赛马》、《捞铁牛》和本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智慧的存在。学习本单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展现自己的才智。对比前两篇文章,《用冰取火》为学生展示了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南极世界。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大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的“兵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和智慧。全文共八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反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到达南极-陷入绝境-冰透镜拯救探险队。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第八自然段结束在队员们快乐的气氛中。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从整个单元来看,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今中外的聪明与智慧故事是本段元的训练重点。《用冰取火》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本可我计划用两课时上完,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课文的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优美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和智慧,并结合实际谈一谈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其中目标1、2、3均是重点,标2是难点。现就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以及教案过程作一说明。

  二、说教学过程

  首先对第一课时学习的字词进行检查,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其中“徘徊”、“一缕”、“束手无策”这三个较容易出错的词语进行强调,然后进入细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环节。

  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学生通过默读总结出是第三自然段,“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倾学生读一读这句话,联系课文抓重点词句,说说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学生练习上下文便可抓住“变化无常,寒冷和风暴”……“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的威胁,带来了生的欢乐”……这些重点词句,对第三自然段的这一句话进行理解。这时再通过指名读、集体读进一步体会火的重要性。之所以要设计者个问题,跳跃式的把第三自然段先拿出来是因为这篇课文“火”是比较核心的线索,由于在南极洲非常需要火---到没有了火源----再到用冰取火都紧紧围绕火字为线索,所以说设计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来说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如果大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紧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继续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探险队员们此时的心情。

  学生读文可抓住“一筹莫展”,“陷入绝望”,“束手无策”的重点词,其中“一筹莫展”,“束手无策”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白了队员们此时的无助和绝望。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四、五自然段就更能体会到火是多么重要。在这部分学习中,我还设计了一个问题: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柔和的太阳”,为什么现在却说是“惨白无力的太阳呢”?通过前后的对比,更加体现队员们此时绝望的心情。

  他们真地会默默等待死神的到来吗?他们是怎样做的呢?第三个环节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读一读课文的第6、7自然段,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探险队员是怎样做的?这部分安排小组讨论目的是“冰透镜”聚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小组讨论可以你议我说,有问有答,集思广益,化解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用冰取火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总结。这时用一个课件,即半球形的冰透镜,以及阳光透过冰透镜的工作原理。

  帮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我认为在这里一个好的课件演示,既能轻松的化解难点,又能有效的增加课堂时效性,这时课件出示整个第七自然段指名读,教师指导朗读这一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队员们此时的心情。和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说教法

  鲁迅先生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所以读解课文需要先辨体裁。叙述的文章有别于写人的文章,重在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了解其中的道理,感知事情中人物的精神品格。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计划采用如下教法。

  1.“遵序入境”。 我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火的重要性一段提至开头,然后教学队员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由绝望到急中生智,解决困难。我认为这一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正是遵循这种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寻路阅读,了解课文的“板块”。因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自然的进入课文的情景中。

  2.“导读优化”。这是一篇在读中感悟的文章。如何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有读的动力,兴致盎然的走进文本,教师的导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板块与板块之间需要教师自然,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导读。

  3.“难点演示”。“冰透镜”聚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虽然经过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这个难点第一次化解,但是把这一难点做成动态的课件是让学生做进一步的理解。

  4.“关键词句读中感悟”。围绕课文的核心内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认真品味。带着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再去朗读感悟,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在体会课文的遣词造句时通过思维,实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四、说学法                             北师版第六册《用冰取火》 

  一说教材

  《用冰取火》是北师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智慧”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是《田忌赛马》《捞铁牛》和本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智慧的存在。学习本单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展现自己的才智。《用冰取火》为学生展示了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南极世界。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的“冰透镜”点燃了火绒,拯救了整个探险队的故事。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和智慧。全文共八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到达南极-陷入绝境-冰透镜拯救探险队。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七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第八自然段结束在队员们快乐的气氛中。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二说重难点

  从整个单元来看,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今中外的聪明与智慧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基于这个认识,我将教学目标及重点确定在了“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从而感受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懂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上。

  三说教学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突破这一目标及难点呢?

  首先,我请学生在初步读文时,读准字音,读通重难点句子,解决重难点词语,理解课文大意,梳理课文的顺序。由学生找出描写南极的段落,概括南极的特点,强调从课文中找,并且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说一说对南极的了解,然后利用课件南极图片,对南极的极度严寒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请学生默读课文3、4小节,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学生通过默读总结出是第三自然段,“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请学生读一读这句话,这时候我用语言渲染,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不断升华的情境下反复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进一步体会火的重要性。

  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丢失了火种,这意味着什么?紧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继续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老师进一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探险队员们此时的心情。抓住“一筹莫展”,“陷于绝望”,“束手无策”等重点词。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白队员们此时的无助和绝望。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四、五自然段就更能体会到火是多么重要,更加能感受到探险队员们此时绝望的心情。

  当大家都“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时候,这个年轻队员又是怎样做的呢?我请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紧紧地抓住“久久地思索着”,如果你就是这个年轻的队员,此时你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你会想些什么呢?不管学生有何种想法,都请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这一问题的设计,为后来这个年轻队员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外部条件,想出了用“冰透镜”聚光取火做好了铺垫。接着,读一读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请学生勾画出表示年轻队员动作的词语,抓住“刮、摩挲、举、向”等词语,去解读年轻队员的顽强与智慧。这时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读第七自然段,抓住这一段中“一分钟,两分钟”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后面的省略号,从火绒的毫无动静到冒出淡淡的青烟再到红点以至燃烧,让学生去揣摩此时此刻周围队员和年轻队员的心理变化。最后,老师带着兴奋、快乐的语气去导读第八自然段,并课件出示“这是一团的火?”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齐读。我想这一训练对于理解队员们此时的心情和他们的聪明才智,去理解探险队员那种不轻放弃的顽强意志品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更进一步深化了“智慧”这个主题。

  情感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我想本次上课,我首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如何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有读的动力,在读中感,在读中悟。教师对情境地创设,对文本的导读显得尤为重要。这节课,我通各种行式调动学生读的兴趣,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还是全班齐读,基本上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感悟。不过我感觉自己在讲解方面显得稍多了些。我想,这节课我还有许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用冰取火》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 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从而感受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懂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与智慧去解决的道理。教学难点:体会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南极图片,重点语句)

  学生: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同桌合作检查生字读音

  (2)通过检查重点词句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

  (3)填一填,既训练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又训练学生的概括与总结的能力。新的课标提出中段要加强段的教学,读懂一个自然段,理解词句,了解句与句的联系,能概括自然段的段意,了解构段的方法。

  四、理解内容

  1 为什么要用冰取火?了解南极,了解火的重要性,了解探险队员的心情。!

  2 怎样用冰取火?思考以及做法。

  3 取火的结果,了解探险队员们兴奋的心情。

  五拓展练习

  1 这是一团的火?(生命、希望、顽强、智慧……)

  2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进一步体会探险队员的智慧与顽强的品质。

  3 学生说一说自己学文的体会: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六指导生字的书写

  板书设计

  用冰取火

  顽强

  冰————火

  智慧

  [教学反思

  《用冰取火》这篇文章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六册“智慧”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考察时,打火器找不到了,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绒,拯救了大家生命的事。文章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不放弃的精神、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鲁迅先生曾说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读解课文需要先辨体裁。叙述的文章有别于写人的文章,重在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了解其中的道理,感知事情中人物的精神品格。所以在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 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情感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力争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在思想情感中产生共鸣。如:在体会火的重要时,我请学生找出描写南极的段落,概括南极的特点,强调从课文中找,并且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说一说对南极的了解,然后利用课件南极图片,对南极的极度严寒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南极气候的渲染使学生感受到南极的寒冷,进而感受火的重要。在体会取火过程中大家的心情时,我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火的重要,再提出“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一员,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这个问题,使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以达到“心理相融”。

  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如何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有读的动力,在读中感,在读中悟。我认为教师对情境地创设,对文本的导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板块与板块之间需要教师自然,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导读。如果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教师及时范读,让学生通过体会老师的朗读,而将句子读得有声有色,这样就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互动。

  2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创设了情境,突破了难点

  在体会南极的恶劣气候,同时也是理解火的重要性的时候,我播放了南极风暴的图片,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3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篇课文有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点。例如:在体会火的重要性时,渗透了对排比句的认识,还有对反问句“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这句话的处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并没有给这些句式下定义,而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句子的外在形式,体会句子对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这些细节的设计,都力争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4 重视识字写字和积累词语的教学。识字写字教学不仅是小学低段的教学重点,而且是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课标修订稿还提出要加强写字,加强词和句的教学。加强词语搭配、句子结构、语序以及常见修辞方法等方面的训练。我力图把这一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可能由于时间仓促把握的不是很好,显得有些生硬。

  三、说教法

  鲁迅先生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所以读解课文需要先辨体裁。叙述的文章有别于写人的文章,重在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了解其中的道理,感知事情中人物的精神品格。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计划采用如下教法。

  1.“遵序入境”。 我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火的重要性一段提至开头,然后教学队员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由绝望到急中生智,解决困难。我认为这一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正是遵循这种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寻路阅读,了解课文的“板块”。因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自然的进入课文的情景中。

  2.“导读优化”。这是一篇在读中感悟的文章。如何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有读的动力,兴致盎然的走进文本,教师的导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板块与板块之间需要教师自然,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导读。

  3.“难点演示”。“冰透镜”聚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虽然经过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这个难点第一次化解,但是把这一难点做成动态的课件是让学生做进一步的理解。

  4.“关键词句读中感悟”。围绕课文的核心内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认真品味。带着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再去朗读感悟,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在体会课文的遣词造句时通过思维,实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8篇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板书:“火”,看到了火你想到了什么?

  火可以产生热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边说边展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你们来看,这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课件展示)通过预习,你们已经对南极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是什么样的?。

  3、在南极这样烈风、酷寒、暴雪的环境里,人们更需要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南极的并与火有关的文章:“用冰取火”。板书:“用冰取”,补充课题。

  4、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 小声读课文,要求:(1)注意你的读书姿势(2)把你掌握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3)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

  2、 检查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开火车读(出示课件)

  摄氏度 徘徊 几乎 赐给 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 绝望 恢复 驱散 跳跃 一缕 焦点 茫然 干燥蓬松

  3、 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

  4、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

  2、 2、请同学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一起读,再读中体会火的重要性。

  3、 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柔和的太阳,为什么现在却说是惨白无力的太阳呢?这个队员在思索,他在想什么呢?从中你都看出了什么?

  4、 难道他们真会默默地等待死神的到来吗?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六、第七自然段。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探险队员是怎样做的。

  5、 师总结: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半球形的“冰透镜”,以及阳光通过并透镜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

  6、 齐读课文第六第七自然段。说说度的时候你注意了什么?

  7、 自由读、指名读第六第七自然段体会“一分钟、两分钟……又过了一会”时间长吗?在这时队员会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这样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队员们此时的心情,和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意志品质

  8、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凭着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他们终于成功了!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团红红的火——”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欢呼,跳跃,想在欢庆一个重大节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进一步体会火的作用之大。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9篇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了冰透镜,点燃了火,课文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并学习探险队员能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

  (四)、教学难点

  1、年轻人是如何想出用冰取火的办法的。

  2、冰透镜的取火原理。

  二、 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不了解凸透镜聚光的原理,所以要实现上述目标,我觉得有几下几个困难:

  1、学生能了解冰透镜的制作过程,但很难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以及用冰取火的原理。

  2、用冰取火一事与探险队员的智慧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只能说出个大概,但很难站在探险队员的角度,体会他的办法之妙,利用南极仅有的冰和阳光,就能取到火,将自己和队友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三、 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这样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再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来谈谈教法与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我采取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所以,在上课的伊始,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与学生进行交流火有哪些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如何得到火?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补充课题“用冰取火”,问问学生,用冰取火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用冰取火的课文,相信学完之后,大家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二)、讨论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用冰取火?

  在理解这一问题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主寻找取火原因。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零下20多度是怎样的感受,并补充关于南极气候的资料,从而进一步感悟天气的寒冷以及火对于他们的重要作用。原因不难理解,但是,孩子们很难站在队员们的角度去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机。所以,我准备利用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现在你就是一名勇敢的探险队员,踏上了这座冰雪覆盖的孤岛上,寒风向你扑来,你忍受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艰难地行走在茫茫冰原上,而偏偏这个时候,打火器却找不到了,现在,没有了火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我觉得孩子们通过充分的想象和富于激情的表达,能拉近学生与探险队员的情感距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2、如何想出用冰取火的办法?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探究这一问题的时候,我准备引导学生从年轻人的动作、神态中想象他的心理活动。例如:“望着茫茫的冰源”“久久地思索”等词,都能说明这名队员肯于动脑筋,能利用南极现有的唯一资源,冰和阳光,并将凸透镜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充分说明了他的聪明与智慧。

  3、怎样用冰取火?

  探究这一问题的时候,首先让学生通过合作,明确制作冰透镜的过程,并结合动词,说一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第7自然段了解队员的做法和等待过程中的焦急心情,体会队员们内心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取到火之后的兴奋、喜悦做好铺垫。 而取火原理又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准备利用课件演示,再加上自己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四)、升华情感

  火取到了,这时让孩子们以探险队员的身份把最想说的话相互交流,并假设自己就是一名被救的队员,你的心情如何?你想对你的队友说些什么?

  最后,再带着这样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拓展迁移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你或你周围的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是怎样运用智慧克服困难的。让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迪,体会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 说板书

  没有火: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取到火:欢呼、跳跃

  板书的设计我力求简洁、明快。通过重点词的出示,帮助学生体会探险队员心情的变化。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10篇

  一、谈话导入:昨天我们初读这个动人的故事(齐读课题《用冰取火》),谁能告诉大家是谁在什么地方用冰取火,他为什么用冰取火吗?(是探险队员在南极的孤岛上用冰取火,因为他们找不到打火器了,只能想办法用冰取火。)

  过渡:让我们跟随这些探险队员来到南极,请同学们翻开书51页,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南极的环境是怎么样的?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答

  2、即使是夏天的南极都让你感受到什么?你从那里感受到的?同学们对我们成都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有什么感觉?其实去年冬天成都最冷的时候也就是零度左右,但是我们人体已经感觉非常冷了,而在南极的夏天其实也在零下20度左右,说明是非常寒冷的。

  3、让我们一起再来体会极度严寒,终年积雪的南极夏天那没有温暖的阳光吧。

  三、学习2——4自然段

  1、在这块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大陆上,探险队员们遇到什么意外呢?请同学们看着2自然段,引读:南极不仅极度严寒,而且天气变化无常,但是探险队员们却。。。。。。当他们到达一个孤岛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是什么事情呢?

  2、想象:在零下20度的南极没有火,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过渡:是啊,没有火,不仅科学实验日常观察无法实现;没有火,甚至连最基本的烧水做饭都无法进行;在这样严寒的南极,没有温暖的开水,没有热腾腾的饭菜,人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出示3自然段,指读。指导读出感情。(不仅无法工作,而且无法生活,生命受到威胁,情况越来越严重,语气应该越来越强烈。)哪个孩子来告诉大家没有火的严重性?没有火,情况万分危急。齐读

  3、想象:理解“绝望”、“一筹莫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探险队员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啊,他们好像把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这就是“一筹莫展”。既然已经想不到办法了,大家感到似乎已经看不到生的希望了,也许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都感到极度的“绝望”。谁能表达出探险队员们此时的绝望心情?指读。让我们一起通过读来体会身处绝境的探险队员们的心情吧。

  四、学习5——8自然段

  1、就在大伙儿几乎绝望时,一位年轻的队员却创造了奇迹,他成功地“用冰取火”,让大家绝处逢生。那他是怎样创造这个奇迹的呢?请你认真读第5——8自然段,用直线勾出他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勾出他是怎么做的。

  2、指答,年轻队员在整个探险队面临绝境的时候是怎样想的?从这里看出他甘心放弃生的希望吗?如果这句话这样说“不是真的束手无策,不能等待死神的到来”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谁来当这个年轻的队员,自己这样问一问自己?指读,听出了不甘心,不放弃,谁再读?全班读。

  3、他是怎样做的呢?他望着惨白的太阳在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4、他还做了什么?指读6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轻轻地刮” “不断地摩挲”谁来做做摩挲的动作?说明有耐心,很细致;

  (2)想想在零下20度用自己温暖的手去不断摩挲冰是什么感觉?(手冻得通红,也许疼得刺骨)是一下子就做成了冰透镜吗?从哪个词看出用了很长时间,忍受了很久的刺骨严寒?“慢慢地”该怎么读?”

  (3)年轻的队员忍受着刺骨的寒冷,不断地摩挲着冰块,慢慢地他终于做成了一个引读“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读这句话,体会年轻的队员在刺骨的寒冷中耐心地制作冰透镜。

  5、年轻队员要用这个冰透镜做什么呢?自读7自然段,用○点出描写他动作的词语。用△标出描写时间的词语。

  (1)谁来告诉大家年轻队员是怎么做的?原来他是在用这个冰透镜聚焦,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凸透镜聚焦的实验吧。你们看到了什么?太阳的光比我们的烛光要强烈得多,当聚焦的时间比较长,这个点的温度会很高,可以引燃易燃物体,比如小纸片,火柴头啊,当然也包括文中干燥蓬松的火绒。

  (2)年轻队员把这点聚焦在了火绒上,火绒有什么变化呢?指读“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小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a、只过了一两分钟吗?你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说明过了一分钟又一分钟。也许是过了是十几分钟,二十分钟,同学们上课或者玩耍的时候过十几二十分钟会是什么感觉?但是此时队员们却有什么感觉?时间过去了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而火绒还是静静的,没有变化,此时队员们会是什么心情啊?是啊,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分一秒中,队员们觉得时间过得那么慢,这十几二十分钟是那样的漫长难熬,他们紧张,他们焦急,他们又充满了希望。谁读,全班齐读

  b、“又过了一会儿”你认为这一会儿会是多久?也许又是十几二十分钟,队员们此时会怎么做呢?他们紧紧盯着火绒,紧张地充满期待望着它,希望它燃烧起来。

  c、引读“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这时队员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惊喜交加,无比喜悦。谁来读?让我们一起来表达在绝境中取火成功后的喜悦吧!

  6、年轻的队员为什么能在绝境中想到用冰取火而且取得成功呢?讨论交流。(年轻队员靠的是顽强镇定和智慧创造了用冰取火的奇迹!)

  7、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回顾他是怎样用聪明的头脑,用临危不乱的镇定和坚持不懈的勇气取火成功的。齐读6、7自然段。

  8、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团带来温暖和光明的火了,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亡的威胁,带来了生的希望和喜悦,齐读8自然段,体会队员们绝处逢生的无比喜悦。

  五、拓展:故事学完了,你受到什么启发?

  六、总结:人类靠智慧和顽强战胜自然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儒勒 凡尔纳的《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如果你读了,一定会受到更多的启发和鼓舞。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11篇

  [教材简析]

  《用冰取火》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一个探险队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挽救了大家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决不放弃的信心,运用知识和智慧,就会战胜困难。这也是文章的教学重点。

  文章渗透了凸透镜聚焦及光的折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用冰透镜取火的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2.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与智慧去解决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用冰取火所蕴涵的凸透镜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南极风光、重点句子)。

  学生: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观察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用冰取火》这篇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师板书“怎样取?为什么取?”)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解决你心中的疑问。(生快速阅读课文,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后)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探险队到达南极,他们要生火做饭,发现打火器不见了,最后有一个年轻队员想到了用冰取火的方法,把火给点燃了。

  师:很好,你说得非常完整而且简练。那么,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年轻队员特别聪明。/我觉得他的知识非常丰富,也很聪明。

  师:哦,看来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年轻队员非常聪明,充满智慧,可以这样说吗?(板书“聪明”)

  [点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到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微调。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努力体现个性化阅读]

  二、 理解“怎样取火”部分

  师: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这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运用智慧用冰取火的。找到有关段落了吗?

  生:(快速浏览后,齐说)5~7自然段。

  [点评:直接切入主题,顺学而导,同时更有效的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来解决重难点]

  师:默读第5~7自然段,抓住能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一会儿把你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介绍给组内的小伙伴。(生默读、标画、组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自学中适当提示:介绍的时候,可以用抓词语讲解的方式,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

  师:哪个小组把你们组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追问)你们组用什么办法理解的?

  生1:我们组是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我们画的是第6自然段的几个词,取、刮、摩挲,他先取来一块冰,用小刀刮,然后不断摩挲,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冰成为半球形的冰透镜。

  生2:我们画了第7自然段的“举”、 “向”、“穿”、“射”,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

  生3:应该还加上一个“焦点”这个词,因为,他让光穿过冰透镜是想把光线聚集,这样就可以点燃火种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用找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的?(生没有举手)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用了画图的方法,那么刚才这两个小组讲清楚了吗?

  生:不太清楚,有点乱。

  师:大家能否用表示顺序的词“先、然后、接着、最后……”(板书)试着说一说。我想这样就能条理清晰了。(全班练习。指名说)

  [点评:注重培养学生品味词语,从重点词语入手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努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师:通过画图来理解课文内容也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是用这种方法来理解的?来给大家展示展示?(学生上来一组,在实物投影上边指图边解释)

  师:你们觉得他们组画的图有什么问题吗?

  生1:光线穿过冰透镜,应该把线条画得穿过冰透镜。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评价他们的?(提示大家,别脱离开课文)

  生2:(读)“他举着冰透镜……”我觉得,如果光线不穿过冰透镜就不可能形成焦点。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3:我从课文中抓住了“焦点”这个词,他的图不应该把光线最后画成平的,应该是几条线连成一个点,才是焦点呢。

  师:你们组知道问题了吗?自己来说说。

  [点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努力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这里蕴涵着丰富的光学方面的知识。老师也找来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课件动画:光的折射)

  师提示:同学们看的时候注意关于焦点的问题。

  [点评:课件的恰当运用,动画的效果很直观地展现出阳光是如何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的,能够及时验证学生自学的内容是否正确]

  师:大家在看屏幕时仿佛很轻松,大家也了解了课文内容,在当时面临的是怎样的情况?

  生:面临死亡的威胁。

  师:这真是一个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时刻,这也是带给人希望的时刻。(出示课文第7段)应该读出怎样的感受?(生练读)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非常危急的感觉,我来读读。

  生2:我觉得在读“一分钟,两分钟……”时应该再紧张一点,因为他们等的时候肯定时间长,还特别特别饿,特别特别着急。

  师:你从哪儿看出时间长的?

  生:有一个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仅仅是等待的时间长吗?

  生3: 时间一长,他们就可能想:这样到底行不行呀,就更着急了。

  师:是呀,当时大家的心情太着急了,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

  生4:我觉得最后一句还应该读出兴奋的心情,因为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火着起来了,他们一定特别兴奋。我来读读。

  师:这里的标点符号关注了吗?要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生再次练习)

  [点评: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生生互动,互读互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通过朗读引出对标点符号的关注,落实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三、理解为什么用冰取火

  师:大家的生命都系于一块冰的身上, 一分钟、两分钟……火终于燃烧起来了!这团火对于大家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他们身处南极。你们了解南极吗?哪个同学来谈谈你对南极的了解?

  生1:我知道南极特别冷,如果你倒一杯水,水还没有落到地上就冻上了。

  生2:我查资料上说南极特别冷,温度在零下六十九度呢。

  师:仅仅是冷吗?刚才同学都关注了自己查的资料,别忽视课文呀,能从课文找到有关句子吗?

  [点评:学生此时很容易兴奋地说出很多自己查找的资料,从而忽视文本,教师此时再次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的阅读,让资料为文本服务]

  生3:我找到了第1段的第2句。(读原句)

  生4:我抓住了“变化无常”这个词,也许刚刚天气还挺好的,一会儿就刮起风暴,他们还在进行科学考察。

  师:气候非常恶劣,让我们通过屏幕,也来感受一下南极风暴的残酷吧。(课件演示南极风暴场面)这是从南极带回来的真实的录像资料,在恶劣的气候下,探险队员还要工作,为了科学考察还要坚守在南极。

  [点评:此处课件的运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情境,为下面火的重要性以及对排比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被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惊呆了,是呀,这样的环境没有火……(生接。 教师课件出示重点句“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师:读读,谈谈自己的理解。带着这种体会,好好读读这句。发现了吗?这句话有一个特点。

  生:开头都是“没有火”。(师生合作读)

  师: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一层比一层要严重,一层比一层情况更危急。这三个“没有火”,让我们感觉到火……

  (生接:太重要了)

  师:再试试,读出这种感受。(指名读)

  师:是呀,这种恶劣的环境,怎能没有火呢?带着这种感受再回过头来读课文第7段,相信读后你一定会对当时的紧张有更深的体会。

  [点评:理解火的重要性后再次回到火刚刚燃起来的那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四、体会最后的成功

  师: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运用他的智慧,用冰点燃了生命之火,拯救了整个探险队!(师引读:这团红红的火……学生接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此刻,你就是探险队中的一员,我就是记者,采访一下,你又是什么感受?

  生1:我要向那个年轻队员说谢谢,是他救了我。

  生2:我能够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活下来了,真是太激动了!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练读、指名读。是呀,这团红红的火……齐读)

  五、深入理解核心人物

  师: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他的智慧点燃了火种,真令人佩服!你敬佩他吗?除了聪明以外,还敬佩他什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懂的?

  生1:我佩服他的不放弃的精神。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读)“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我抓住“束手无策”这个词,说明当时他们都没有办法了,可是年轻的队员不放弃,还在想办法。

  师:想象一下,当时他可能会怎么想?

  生2:他可能想,现在大家都绝望了,我不相信,不会就这样让自己死在南极。

  师:带着这种理解,读读这句。

  师:他一次次问自己,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句话还用回答吗?这种句子就是反问句,反问句不用回答,但是更强烈地表达了他不放弃的心情。(生感情朗读后,指名读)

  师:(再出示4、5段)自己读读这两段,对比一下,别人都一筹莫展,而他面对惨白无力的太阳、茫茫的冰原陷入沉思,体会体会,还有什么新收获吗?

  生1:我觉得他没有跟别人一起陷于绝望,我抓住了“一筹莫展”这个词,就是没有一点儿办法,可他

  还在想办法。

  师:是呀,也就是刚才大家谈过的他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

  生2:我觉得他头脑特别灵活,冰透镜就像放大镜,放大镜能让易燃的东西燃烧,他想到用冰做放大镜。

  师:太阳呢?

  生:当做光了。

  师:他灵活运用知识使光能转化成了热能,点燃了这团生命之火。

  [点评:在充分理解了取火的重要性,取火的方法后,对于年轻探险队员意志品质的理解水到渠成,也更为自然和深刻]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回顾一下,从大家陷入绝望、一筹莫展的时刻,到成功后欢呼跳跃的激动。是什么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生:是火!

  师:仅仅是这些吗?(小组内交流)

  生小结:是知识、智慧和不放弃的精神。(板书)

  师:课前同学们产生的疑问都解决了吗?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要冷静下来,想办法。

  生2: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困难。

  [教学思考]

  执教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使我对课改的新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思考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的地方:

  1? 整体设计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可能是一致的,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的问题。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过程中,我将这篇课文的重点需要理解的内容抽象出几个要点,每个要点将如何处理也理清了步骤。

  但是,在课堂上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硬牵着学生走,而是尊重学生的体验,学生谈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按照学生的兴趣点进入到那个要点。上课开始,在简单回顾课文内容后,我设问:“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目的在于先了解学情,以便根据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微调。学生的关注点很自然地都集中到了年轻队员的身上。因此,我将年轻队员怎样用冰取火提到前面处理,目的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再利用过渡语自然过渡到其他要点的理解,整个教学设计关注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的重难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心里非常清楚。关键在于如何顺应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并把它引导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往往需要教师把每一个环节会出现的几种情况都考虑周全,如何去引导成了关键。因此,我在课文的衔接之处动了不少脑筋,设想了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精心准备了过渡语,努力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使课堂更有语文的味道。

  2?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在自读感悟的环节中,学生分别画出了能够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因为学生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然后再安排组内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互相碰撞,以便从别人身上汲取灵感,互相补充。接着,在理解取火方法时,安排小组用自己组内喜欢的方式,可以抓词语谈理解,也可以画图来理解年轻探险队员的做法。这样做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学生合作的方法。采用画图法更能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图画的过程,需要孩子们在交流的时候思维碰撞,畅所欲言,才能完成小组内共同的成果。这种合作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学生有的可抓,有的可说,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说是比较有效的。

  其次,文章有不少地方适合感情朗读,比如南极气候恶劣、队员陷于绝望等句子,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教材。这时,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有关句子,其他学生就会互相评价。如果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教师也要及时范读,让学生通过评价老师的朗读,而将句子读得有声有色,这样就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互动。

  3?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创设了情境,突破了难点

  在学生理解冰透镜取火的原理时,截用一段flash,将太阳光如何照射到冰透镜,又如何发生折射、聚焦,最后如何点燃,形成了动态的火的生成过程。这样就很容易突破难点。另外,在体会南极的恶劣气候,同时也是理解火的重要性的时候,我播放了南极风暴的视频,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4?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篇课文有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点。例如:在体会火的重要性时,渗透了对排比句的认识。还有对反问句“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这句话的处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并没有给这些句式下定义,而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句子的外在形式,体会句子对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这些细节的设计,都力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人们常说,讲课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下来,总有些感到遗憾的地方。

  首先,对课堂上的一些细节把握和处理还不够到位。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是实施过程中往往蜻蜓点水。

  例如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取火的方法时,学生一古脑地将所画的重点词说了出来,并没有真正把他的理解谈透彻,只是模仿课文的叙述简单说了说,这时我的指导有些偏弱。因此,导致后面用画图法展示的过程中,有的小组的图画中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问题。其实,很有可能是个别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

  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大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合作方法,但是总体感觉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合作方法上,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或者分工就耗费了不少时间,显得学习过程不够紧凑,效率不够高。还有,组际间的交流合作在状态和效率上有较大差别。有的小组四个人合作默契,小组长发挥很好的作用,效率较高。有的小组可能和学生性格有关,整体感觉还是比较沉闷,缺乏一种合作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从小组成员的配置、合作意识、合作方法等方面,做更细致的指导和训练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12篇

  《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当一堂课结束后,依然有许多的孩子围着你,和你交流课堂上的内容的时候,这对于教育来说,我认为是最好的兆头。

  在课堂中,也有一些出彩之处,比如,我请孩子勾画出制作“冰透镜”过程中表示时间和动作的词语,并请孩子汇报制作过程,汇报完了以后,有许多的同学都高高举起了手,指名一生说,他告诉我“冰透镜”的实验与他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用放大镜聚光着火的道理一样,此时马上又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在家里也作过这样的实验,当时是夏天,太阳比较大,但是我还是等了很久,可是在南极洲,冰天雪地,那么寒冷,几乎感觉不到太阳光,他们要多久才能点燃火呀?”此问题一提出,我相机引导学生学习:“一分钟,两分钟……”“省略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能替换成其他词语吗?试着读一读,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聚集太阳点火等待的时间特别的漫长,体会其艰辛和毅力。

  当我在结束《用冰取火》时,许多孩子走到讲台前围着我,黎嘉昊说:“老师,我觉得这位年轻的探险队员很了不起,他在想的问题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看嘛,他是‘久久地思索’,而且我还知道所有的探险队员都很有耐心。”我追问,从那里知道的,他接着说:“他们在等的时候已经等了很长的时间,可是,火绒不是一下子就点燃的,是‘过了一会’,因为,你南极的阳光本来很柔和,惨白无力,它的热量很少,所以要等很久。”

  吴亦杨告诉我:“老师,我还知道了南极的温度有的时候不止是零下20摄氏度,有的时候可能达到零下30-40摄氏度,到那里的人们就是穿了厚厚的羽绒服,他们还是会冷得打哆嗦。所以他们最需要的是火。”

  唐文焯同学更有意思,他说:“老师,我知道了课文中的年轻探险员和我们学习过的《山沟里的孩子》一样,找到了一把智慧的钥匙,挽救了在寒冷中的探险队员们的生命。”我当即表扬他,真会联系课文学习。

  《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昨天,校长推门听课,是我的语文课!正好上到了《用冰取火》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解决了字词,读了几遍课文,这节课主要以分析课文为主!

  在这节课上,我以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用冰取火?2、这个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3、怎样用冰取火?(用冰取火需要哪些条件?)为切入点,引导教学。大体的框架是好的,以问题驱动,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参与学习!这样的设想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如:1、读得太少。我以为课前预习及第一课时教学的时候,已让学生充分地读了课文,所以这节课就以解决问题为主,相对读得较少!2、把学生统得太死,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3、忽视了个别学生,部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节课几乎没回答过问题。这也是这个班普遍存在的共性,比较被动一些,问不到,就不想说!

  还得尽快熟悉学生,摸清学生的底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吧!我希望我有更多的时间能专心地钻研教材,研究教学!可是时间为什么总不够用呀!

  情境教学——《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西北旺学区永丰中心小学 佟富芝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 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 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看,同样观察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但能说谁对谁错么 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呢,无论我们的课程怎么改,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姓"语",我们的教学就会展现一片新天地.为此,我在教学《用冰取火》这课时采用情景教学,万变不离其宗——读.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其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 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冰取火》,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第二部分的教学: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南极气候的信息 去读读课文.过度语的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如:"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这一段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三个层次:

  (1)找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没有,火!火!火呢 你什么心情 带着理解读一读.

  (2)播放课件:感受南极的气候.

  此时,风越来越大,狂风怒吼,冷啊!饿啊!怎么工作 怎么生活 无法!你又是怎样的心情 再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段.

  (3)仅仅只有冷吗 无法工作,无法生活,意味着死亡,即将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离开深爱着你的爸爸,离开深爱着你的妈妈,消失在这烈风,酷寒,暴雪的孤岛上,你是怎样的心情 带着你的理解读吧.

  以上设计层层递进,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水到渠成.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如:"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一段的教学设计

  (1)你紧张,害怕,惊惶,你不知所措,你走投无路,你无助……带着你的理解读句子.

  (2)是呀,谁来帮助我们 无人.一分钟,两分钟……时间也似乎为我们放慢了脚步,你就是一名探险队员,你的心情

  (3)你惶恐极了,你伤心极了,再读.

  情感铺垫,循循善诱地三次朗读,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读"推向高潮……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此时的太阳也失去了它仅有的一点点温暖,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显得惨白无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 "

  (1)我们的探险队员也是这样想的,怎么能这样离去呢 怎么能这样被击垮呢 我们的队员是顽强的,我们的队员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发出了心底的呐喊,读句子"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 "

  (2)不!不能!决不!不甘心,一定要想出办法!再读.

  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13篇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

  2、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和智慧,激励学生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句与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道理。

  学习难点: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透镜取火的。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带放大镜。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放大镜、玩放大镜。

  教学流程(2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了一些朋友,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企鹅录像)他们是谁呀?生活在哪里?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南极去看看。(课件:南极风光)你觉得南极怎么样?

  2、在南极这样美丽却十分寒冷的地方,人们最需要什么?

  3、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归纳,板书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怎样用?结果?)

  [借助直观形象的课件资源,使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针对学生的困难问题,展开教学,激起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练习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识字。

  3、检查识字情况。(可借助识字游戏达到识字目的)

  4、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字卡,(字卡上的字是生字表以外,课文内的,自己还不认识的字),考考大家,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相同,认字能力也不尽相同,学生根据自己的识字情况制作字卡,有针对性的识字,大大提高了识字能力和识字量。]

  5、提出读书要求:同桌合作,互读互评。

  [学生比较读,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读后感悟,整体感知

  解惑(一)

  1、带着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冰取火”分段朗读课文。(自荐与推荐相结合)

  2、打火器找不到了,南极又特别冷,十分需要火。那么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板画太阳)。

  3、在这个十分寒冷的南极,没有火了队员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紧张、害怕、惊惶。   生2:不知所措、无助、走投无路。

  4、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队员们的心情和火的重要性。

  [读文时教师激励学生调动积极的情感和生活经验,通过挑战朗读激起读书的积极性,同学之间进行评价,提高阅读水平。]

  5、利用课件(播放一段忧伤,低调的音乐)创设情境。(师画外音:现在我们就是一名勇敢的探险队员,踏上了这座冰雪覆盖的孤岛。“怎么办,打火器找不到了”,我们无助,我们不知所措。一分钟、两分钟,似乎时间也为我们放慢了脚步。恐惧的你站在雪地里一动不动,任凭寒风呼啸,似乎一点也感觉不到;绝望的你在心里无数遍的呐喊,“女儿,爸爸对不起你,不能陪你买心爱的玩具了。”我们陷入了死的困境,流下了绝望的泪水。)

  6.、谈话采访:现在我学着电视上《实话实说》栏目形式,采访一下你们这些勇敢的探险队员,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生:我惶恐极了、伤心极了,我不能再照顾家中的老母亲了。

  ……

  7、把感情融入课文中,再读一读3、4自然段。(教师相机板书一筹莫展)

  [借助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借助已有的生活经历充分去思维,去体验,真正用心去感受,去交流。再通过谈话采访再现情景,这时学生大胆发言,直抒胸臆,使文本表达的情感得到延伸,感情得到升华。]

  解惑(二)

  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忽然从一个年轻队员心中冒出一个声音,或许这个声音,就是生的希望,赶快在书上找一找。这个声音是:(学生齐读)“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是的,他不甘心就这样和队员们消失在南极,更不甘心就这样离开自己的亲人。他望着惨白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陷入了沉沉的思索中。到底怎样才能取到火呢?

  2、带着第二个问题默读6、7自然段。

  3、和同桌说一说:那个年轻队员先做了个什么?是怎样做的?

  4、学着这个年轻人的做法也来做一个冰透镜。(师生用手比划学做冰透镜,教师相机板书刮、摩挲。)

  [通过比划,抓住制作过程中的动作,理解 “摩挲”,使抽象词语形象化,同时学生也直观感受到冰透镜的形状和特点。]

  5、教师板画冰透镜。你看它像你们玩过的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能具体说说吗?(学生边说教师边用放大镜演示)

  生1:我用放大镜放大了比较小的东西。

  生2:我用放大镜烧过纸,结果把纸烧着了,还冒烟了呢。 ……

  [实验演示突破难点。教师借用教室投影仪的光源,让光透过放大镜,在屏幕上形成焦点,学生直观的认识焦点并加深了对“冰透镜”的理解。]

  6、四人小组讨论:年轻队员是怎样用冰透镜取火的?(讨论时可用画图或朗读的方法帮助理解。)

  7、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组:展示图画,小小讲解员做讲解。听众做出评价,修改不足之处。教师相机板画平行光线、火绒、焦点、青烟、红点。

  第二组: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选择小组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在小组合作时发挥各位组员的特长,学会合作,感受合作后的喜悦。]

  8、(课件:课文插图)这就是他们用冰透镜取火的情景,你们看……(教师感情朗读第七段)

  9、想象队员们在等待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10、带着这些感受练读第七自然段。(你觉得第七段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你特别想读给大家听,就赶快举起你的小手吧。)

  11、利用课件,发散思维。如果你是一名获救的探险队员,你会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教师相机板书欢呼跳跃。)

  生1:我会高兴地跳起来。

  生2:我会赶快写一封信把刚才发生的一切记录下来,拿回去给我的家人看。

  生3:我会对着南极的天空大声喊道:南极,我们顽强的意志是不会向你屈服的。

  解惑(三)

  1、现在你们说说事情的结果如何?

  2、让我们带着获救后的激动与喜悦一起读第八段。

  3、你们读的真好。我也被你们的激情感动了。能不能再读一遍,让所有的人再感动一次,好吗?

  [课堂是学生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的精神。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激起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

  (四)延伸拓展,指导实践

  1、为什么那个年轻人能够想到用冰做成冰透镜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

  2、深化中心,谈谈感受。这时,你想对他说什么?

  3、小结: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遇到了困难,应该像那个年轻队员一样,不能轻言放弃,应该仔细观察,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战胜困难,解决问题。[回归整体。学生仔细倾听,指导实践行动,升华情感。]

  (五)自主学习,书写实践

  1、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生字。

  2、小组内自主识记字形,分析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3、书写实践。

  (1)先独自习字,再组内交流,评选写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2)请小老师上台板演,教授。

  (3)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在掌握书写要点的基础上进行书空。

  (4)学生习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六)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现在还想和老师、同学说些什么?

  [学生对本节课的课堂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他评,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七)板书设计(略)

《用冰取火》第一课时点评 第14篇

  [设计理念]

  《用冰取火》这篇文章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考察时,打火器找不到了,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绒,拯救了大家生命的事。文章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不放弃的精神、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在初读课文时,学生显然就能够初步感受到探险队员的聪明、感受到探险队员那种不放弃的精神。但这种感受是肤浅的,学生能够知道他怎样聪明吗?能够回答出《开卷有益》中“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这个问题吗?为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用冰取火的过程,放在年轻队员的几个简单的动作之上。因为这几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恰恰是年轻队员对外部条件的运用、对自身知识的运用,恰恰是智慧与顽强品质的化身,基于以上的理解,进行了此番教学设计。

  1.语言文字的品味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本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但情感的熏陶要落实到语言文字当中。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来感受年轻探险队员的智慧与顽强。如:教学探险队员取火过程时,教师通过想象画面、动作对比、词语辨析来感受年轻队员的动作“刮”、“摩挲”,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轻轻地刮?为什么用手摩挲?为什么举?为什么向着太阳?使学生从探险队员的动作之中领悟到这是对外部条件的利用,是对自身知识的运用,从而感悟到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积极想办法的道理,感受到智慧的真谛。紧接着再结合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从“轻轻地刮”、“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中体会那种顽强的品质,从而达到语言文字的感悟与情感熏陶的统一。

  2.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

  情感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力争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在思想情感中产生共鸣。如:在体会火的重要时,我通过上下文、通过对南极的渲染使学生感受到南极的寒冷,近而感受火的重要。在体会取火过程中大家的心情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火的重要,再提出“你就是探险队员,你是怎样的心情?”这个问题,使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以达到“心理相融”。

  3.构建合理的探究性阅读平台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并未急于让学生质疑、解疑,而是先引导学生对年轻队员的动作进行形象感知,想象“轻轻地刮”、“举着透镜、”“向着太阳”,体会“摩挲”的意思,为学生的质疑、研究提供了一个范围合理的,有研究价值的探究平台,使学生在精读中生疑,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探险队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智慧与聪明,使探究落在实处,使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文章重难点的解决得到有机结合。

  [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从而感受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懂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2.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与智慧去解决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重点句)

  学生: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观察凸透镜,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2.幻灯[课件辅助,帮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学习1至4自然段

  1.默读1至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并做简单批注,画完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让学生去亲历阅读的过程,产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2.教师指导。

  (1)第三自然段

  ①提问:火为什么这么重要呀?

  课件出示几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没有火,( )。

  ②教师渲染情境。(叙述)

  (点评:教师通过渲染画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南极的寒冷,与探险队员产生情感共鸣,为体会火的重要做好铺垫)

  教师: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中,你是探险队员,此时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

  (2)师生谈话

  师:你就是探险队员,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在这样的一个孤岛上,火却丢失了,你有什么办法?

  [点评:教师并没有直接解释“一筹莫展”,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到大家怎么都想不出办法,从而理解了“一筹莫展”的意思,达到了词语积累的目的。]

  (3)课件: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①指名读。

  ②课件对比“绝望和失望”感知。

  提问:哪句好,为什么?

  ③指名读

  三、默读自学5至7自然段

  学习提示:

  1. 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想出了用冰取火的方法?

  画出相关词句。

  2.思考后可与同桌说一说。

  教师指导:

  (1)不放弃的精神。

  课件: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

  ①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②教师启发

  ③练习朗读

  (2)智慧。

  ①小声读6、7自然段,思考:年轻的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感知取火过程。

  ④重点词语的指导:摩挲。

  (点评:形象感知词语,内化语言,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个重点词语的意思,为体会年轻探险队员的智慧做好铺垫)

  指名读。

  ⑤学生质疑,分小组讨论。

  ⑥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为什么轻轻地刮?为什么摩挲?

  观察抚摩透镜,感受凸透镜的特点。

  (点评:结合透镜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轻轻地刮与摩挲的重要,感受年轻队员的聪明的同时,揭示冰与透镜的内在联系)

  指名读.

  <2>举、向。

  教师指导:透镜取火的原理。

  <3>提问: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动作是对什么的利用呀?(板书:科学知识、冰与太阳)

  (点评:抓住几个简单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出年轻队员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却蕴涵着他的聪明才智,蕴涵着透镜取火的知识、蕴涵着对外部条件的运用,使学生领悟到探险队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智慧与聪明)

  <4>小结。

  (3)顽强的品质。

  <1>提问:看着这刮、这摩挲、这举、这向,除了智慧,聪明,你还有什么感受?

  提示:在这冰天雪地中,在这样冷的情况下,他还用温暖手摩挲,用小刀轻轻地刮,

  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2>自由读6、7自然段:感受年轻队员的智慧与顽强的品质。

  (4)朗读第六自然段。

  提问:面对着死亡的威胁,看着年轻队员的一举一动,看着这救命的冰透镜,你是

  怎样的心情?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2>指导朗读。

  <3>师生对读,体会大家当时的心情。

  (点评:通过师生对读以及巧妙的引语,让学生体会探险队员们的心情不断变化的过程)

  四、朗读第8自然段

  1.出示图片,激发学生想象,体会探险队员此时心情。

  2.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课件:这红红的火,。

  教师渲染情景

  3.齐读第八自然段。

  五、总结

  1.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从大家陷入绝望到成功后欢呼跳跃的激动。是什么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2.总结。提问: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点评:通过教师的总结,告诉学生如何去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运用我们的知识积极想办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