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文档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我们所能知道的

我们所能知道的(第一篇)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陪着我度过了风风雨雨,有一个人时时刻刻帮助着我,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这个人,就是我的闺蜜,而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秘密基地”。

  在那年的一个冬天,小小的我穿着厚厚的衣服,如同一只企鹅,摇摇摆摆的在小区里奔跑。我们的小区很大,里面有很多地方没有多少人知道。而我最喜欢挖掘这些神秘的地方,告诉我的朋友们。那天,我又在小区里跑来跑去,误打误撞,跑进了一个城堡一般的凉亭旁,这个凉亭很漂亮,在这里生活了六年,我从来就没有看见过。

  “噗通——”一不小心,一颗调皮的小石子把我绊倒在地,我揉了揉腿,泪水不争气的掉落了下来。一双手把我扶了起来,我抬起头,一张白净的小脸映入眼帘,好漂亮的一个小女孩。她面带笑容,看着我,说:“你没有事吧?”我摇了摇头,站起身,拍了拍有些脏的裤子。

  女孩笑着拉起我的手:“我叫林诗雨,我们可以交朋友吗?”我愣愣的看着这个满面笑容的女孩,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了,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我告诉她了我的名字,她笑着说:“我们的名字好像啊,你怎么会在这?”我微微一笑:“探险啊。”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她明白了,她笑着说,她也喜欢探险。一个决定在我心中萌芽,——

  这一个地方,就只有我们知道好了。

我们所能知道的(第二篇)

  咿呀学语之时,便在夏日的午后跟着妈妈背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如今我已长大,走进了古仁人诗词的大门,也走进了诗词的世界。

  走近了诗词才知道愁思千般变化。古往今来,在诗词的书中就从来不缺诗词这一部分愁思这种无法触及的事物在渐渐长大的我的眼中也变得有了形体。愁思有多重?恰如李清照笔下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千般沉重,连小舟都载不动。愁思有多长?应该如同“一江春水向东流”吧,像江水一般绵绵流长。愁思有多乱?李后主给了我答案:“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亡国的愁苦可能真的如同一条条错综复杂的线,任凭你如何剪也只有一团乱麻。愁思有多坚韧?我认为青莲居士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这一问题的最好诠释。走近了诗歌中的愁思才知道,苦涩也别有一番滋味。

  走近了诗词才知道相思难以放下。小时候的午后,我便记住了那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小时候只明白红豆是相思的标志,如今我已长大,走近了相思更体会到了其难以放下。无论是“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知否”的刻骨铭心还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依依不舍;无论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肝肠寸断还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殷切期望,都在诉说着一个词儿――团聚,这便是相思的源头,这便是游子深深的眷恋。走近了诗词中的相思便更懂得相思。

  走近了诗词才知道豪情千古流传。“扬鞭策骏马,银枪映日红。月似云中鲛,潜入水底龙。”刀光剑影便是这乱世中最美的点缀,如黑白棋子纵横经纬。在那个煮酒论英雄的时代豪情究竟是什么?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豁达吗?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坚定?还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抱负?都是吧。古往今来豪情教会我们的从来都不只有一腔热血。走近了诗词中的豪情让我在逆境中也笑看人生。

  我走近了诗词,领略了中华的千古文化,也让我明白了这大千世界。

我们所能知道的(第三篇)

  我是中华大地上方亘古飘荡着的一朵白云。几千年来,无数的水蒸汽从我体内流过,化为甘霖落到人间。可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三滴泪……

  咸

  大海上,百年不遇的大海战开始了。日本刀刺破了大清厚重的大门,西洋炮轰灭了大清的希望。一眼望去,尽是断壁残垣,只有几艘军舰还在殊死抵抗。火光中,邓世昌下达了最后的命令:“撞!”于是,一声巨响,泯灭了多少英烈,蒸干了多少海水。他只是站在那里,任凭火舌吞蚀,望着远方。心中多少不屈、愤怒、苦涩,只化作了一滴泪,流入大海。我轻轻地吸了一口,好苦、好咸!一滴泪,我知道了忠勇。

  涩

  树林中,杨靖宇已是精疲力尽。连日来的游击作战已耗尽了他年轻的身体中仅存的生命力。他却还想再多活一会儿,不为父母亲人,不为妻子儿女,只为这东北大地上深陷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他揪下一把草,塞进了嘴里,手上却仍旧向附近的敌人发射子弹。“呯——”他不甘心地倒下了,遥望着远方,眼中一滴泪含而不落。我俯下身,亲吻他的眼睛,好涩!一滴泪,仿佛还带着青草和战火的味道,我知道了无畏。

  甜

  邓稼先躺在病床上,身上疼痛难忍,心中却是无比的清明。正值壮年,他却早早白了头,生命走到了尽头。他渐渐地停止了呼吸,心中却还会念着国家新研究的项目。要崛起啊,中国!他失去了意识。我抚过他的脸,那里有一滴泪。真甜!对祖国的惦念甜蜜极了!一滴泪,我知道了奉献。

  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三滴泪。我知道了战火中不屈的泪水,我知道了青草间无畏的泪水,我更知道了病痛中奉献的泪水……岁月里,它们又化作甘霖,去守护它们心念着的祖国……

我们所能知道的(第四篇)

  未知的东西吸引着我们去探寻,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照亮黑暗。我们跨过无数时空,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上慢慢地涉猎一些。而我们所能知道的也随着时光的迁移,积少成多。

  从呀呀学语到现在,我们经历过许多,才得以成长,才得以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我们在每一个年龄所知道的东西都不尽相同,因为有些事,可以穿越时空却无法跨越年龄。万象更新,我们所能知道的不断变幻却仍是有限的。

  每一段经历都会让我们知道一些,我们正是从一次次失败与成功中知道一些,涉猎一些。“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在官场上到处受挫,始终不得志后,最终只能借酒消愁,想必也是知道了许多;庄周梦蝶的典故中,庄子在梦中化为蝴蝶,感到无比惬意,这才到处周游,著下《逍遥游》,想必正是这场梦才是他随性而为,随遇而安;最著名的隐士陶渊明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曾两度罢官,却又两度重回仕途,想必是经历过黑暗险恶,却又空有着报世的无奈才会如此。

  有些事,可以穿越时空,却无法跨越年龄。法国作家圣德克旭贝里所写的《小王子》为我们开启了看清世界的一扇窗。是啊!当我们还是孩子事情,或许能够真正看懂这个世界,长大以后反而看不清了。小王子的真性情是因为他的年幼,他所能知道的不过是浇灌与呵护那星球上独一无二的玫瑰花,他所能知道的是这座房子是否漂亮是不能拿价值的高低来论。成年之后,当你知道的已不再局限于此后,或许,不得不磨平心中的真性情,一面会叫苦不迭,一面却仍不断尝试,奋斗不止。这都取决于我们所能知道的。

  老年时的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看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只是为了不打扰钱先生看书。他们的生活素雅,真实,澄净。杨绛在《我们仨》中写到了对钱先生与女儿钱媛的怀念,也正是这种怀念将过往的人事都融于生命之中,此中的亲情安详而又真实。人至暮年,删繁就简三秋树,经历过风雨,也该留下真实,何不如家人间的亲情更为简单而感动。因为我们差不多已经知道了这一生的故事。奔波完,忙碌完,一切也改化繁为简,留下素净的美。

  我们所知道的,在一段段经历中,在年龄的变化中,我们不断地演化,跨过往事,只需留一颗心,凭我们所能知道的,做一些事。

我们所能知道的(第五篇)

  春的气息是跟着风来的,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我们便如脱僵的马儿,踏着春的旋律,扑向那充盈着清新香味的世界。瓦蓝的天空挂着几缕雪白的云,窗外的鸟儿叽叽喳喳唱个不停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诱人。与喧闹着要出去玩的我们相比,那个安安静静缩在窗边的她显得愈发突兀。她叫丁九九,印象中的她总是扎着马尾,穿着牛仔裤,干干净净的脸上洋溢着久久不散的笑容的女孩,整日嘻嘻哈哈的,好似没有什么烦心事能近她的身。而今天,向来爱热闹的她却沉默了,邀她一同去还各种理由躲着我们,问她怎么了也不回答,这让从来都是无话不谈的我们感到很奇怪。

  经过我们的一番狂轰乱炸,结果也确实是平地一声雷:她的父母离婚了!

  周围的空气异常的压抑,窗外的鸟叫声也恼人的紧。好几次想开口安慰她,可看到她孤寂,冰冷的眼神,心痛一瞬间到达我的心底,我不敢去接近她!我不知道现在该说些什么,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加感觉手足无措。

  似乎是刚刚感受到我的存在,九九抬起头望向我,空洞的眼神总算有了焦点,我握着她的手陪她坐在窗前,看向那个窗外的世界。小鸟儿叽叽喳喳的飞来飞去,你追我赶,花儿也开得正盛。“看,那只鸟儿,不管它飞的有多高,有多远,家里都有爸爸妈妈在等它回家。我呢!”话落,九九悲戚的笑了笑。我不知道现在又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只能默默地陪着她。或许安安静静的陪着你是最合适的,对吗?如果不能为你撑伞,那我甘愿陪你淋雨。所以现在说什么都不会起作用,我只能让自己在你需要我的时候,都在。

  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但我知道,再多动人悦耳的言语,都不如陪在身边的人。

我们所能知道的(第六篇)

  清甜隽永,弥留心底,这应是丁香吧?寻香而去,带刺的枝蔓上坐着一位娇艳的美人。轻柔的花瓣微卷着,由外到内愈包愈紧,颜色比鲜红更淡雅,比樱花更浓郁。好一朵美丽的粉玫瑰!目光下移,花盆上的铭牌上却赫然写着“山茱萸”。

  我们总是这样轻易地了解到一切,便轻易地以为自己了解了一切。

  和煦的阳光零零碎碎地洒下,水清澈见底,水面上人们悠闲自如地躺着、坐着,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品味一杯香醇的咖啡。书上图片中的死海似乎完全是一个环境宜人的旅游胜地。过咸的海水提供足够大的浮力,仿佛一张柔软的水床,不禁惹人遐想。但只有亲自去过后才知道,四周是光秃秃的岩石,岸边的石头上都覆盖着洁白,抑或是惨白的盐粒。整个死海几乎看不到任何活动的生物。浮在死海上,感受到的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被空寂的死亡所包围的渺小与艰难存在的真实。

  因为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体会到,我们对于这些事物的了解可能并不十分真实,更不会与亲身的感受相同。其中包含着太多偏差、误解、想象。然而大多时候我们却因此被蒙蔽,认为不必再去探求那真实。

  有人对于法国,知道它是浪漫的,正如附近的高级餐厅;有人对于帝国大厦,知道它是雄伟的,正如对面的那幢高楼;有人对于伦敦,知道它是多雨的,正如自己的家乡;有人对于桂花,知道它是清香的,正如小区里的那树……

  于是他被禁锢了,既然已了解,何必再体会?

  于是他错过了,错过了法国的慢酌细语,鲜花与拥吻;错过了在帝国大厦上俯瞰世界,风景壮阔,豪迈慷慨;错过了伦敦雨连绵细润,如线如缕,凉而不寒;错过了桂花清浓两兼,清可荡涤,浓可致远……

  对于我们的祖先人猿,世界充满着未知,而这一切的未知都需要他们亲身去探索,于是他们亲自闻到了花的芬芳香,亲口尝到了果实的甘甜,亲眼看到火的光明,也亲耳听到鸟语的天籁……他们在亲身探索的同时也进化了自己。

  而如今,我们想要了解一切是那么容易,翻开书本,打开电视,轻点鼠标……海量的信息便呈现在眼前。我们几乎可以将世上的一切尽收眼底,世界仿佛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个究竟,但正因如此,我们离它又是那么的遥远,信息的桥梁变成了隔阂,我们与世界之间始终隔着无数名科学家、探险家的眼睛,隔着一块屏幕,隔着不知有几万米长的电线……所以我们不能将自己投入世界中,亲身地与她零距离地对话,来发现她,了解她,欣赏她。于是我们错过了她,错过了自己眼中的她。

  世界便是这样一朵躲在屏幕后的花,若不亲身走近,则不闻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