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文档文档大全教案文档内容页

《鸦片战争》

2024-03-21 05:58:01教案文档打开翻译

《鸦片战争》 第1篇

  第一章

  第一节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抗;鸦片战争的结束。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l)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观和生存价值观。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把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近代中国的遭遇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2)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是重

  点。这部分应是学生把握本节教材的关键。

  2.难点分析:(l)鸦片战争的原因是难点。(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谈到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可以这样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但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却依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缓慢发展。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翻开了近代历史的一页。

  生:(结合已有知识回忆)

  师: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终结,大约1xx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1xx年间,以1919年为界标,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板书第一章与第一节的课题)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正是这种需要,推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列宁曾说:“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把新的国家殖民化,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他们迟早要去用“火和剑”打破落后地区和民族的那种孤立、封闭的格局,为自己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自然,古老的东方大国——一中国,就会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之一,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正是世界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家了解了这种世界的形势后,让我们把视线再移到地球的东方,看看此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生:(回忆知识,进行思考)

  2.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师: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已经走到穷途未路,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说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

  师:清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虚骄无能。对内他们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了广大劳动人民,致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对外,他们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闭目塞听,不请外情,妄自称大。    19世纪初的英国,早已是“海上霸主”,“世界工业第一强国”,清朝统治者竟一无所知。长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遮蔽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当外国资本主义强敌袭来时,清政府既缺乏对抗的实力,又没有周旋的良策,整个社会的裂缝更为扩大和加深,结局可想而知。这不仅是清朝统治的悲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

  师:那么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请大家变换一下思维的视角,把两个国家都放在19世纪上半期(鸦片战争前)的时间刻度尺上作一横向对比。(投影表格对比材料,采用提问和谈话相结合的方式)

  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和英国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  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上半期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欧洲西部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

  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

  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结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得出上述结论)

  师: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又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辩证思维中揭示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师: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也是急不可待之事,请通过下段历史材料加以印证。(投影材料)

  材料: 19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回答问题:(1)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

  (2)“市场”、货物“销量”对英国资产阶级意味着什么?

  生:(依据材料,思考作答)

  师:大家都知道,货物“销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大小;而“市场”就是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为此,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争取市场,占有市场,并在市场的贸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额利润。然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正常贸易中得到时就会不择手段,甚至为达到目标而不惜动用武力。英国就是这样来做的。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亲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了解鸦片战争以前中英贸易状况)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7页“阅读与思考”所提供的表棺材料,归纳出中英两国在正当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出现贸易逆差。这种正常的贸易状况,显然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侵略与掠夺中国的要求。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找到了对他们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鸦片,以此作为掠夺中国财富,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1773年英国制定了对中国输入鸦片的政策,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那么英国走私鸦片达到了怎样疯狂的程度,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1:18xx年~1838年英国鸦片输入数量表                                                             

  年代 18xx年 1821年 1830年 1835年 1838年

  鸦片走私放量 4570箱 5959箱 19956箱 30202箱 40200箱

  材料2: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材料3:从吸食者来说。“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办烟具,为市日中。”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生:(结合投影材料,从几个方面分析概括英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师:面对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倾向的开明地主官僚,主张严厉禁烟,杜绝烟毒对于中华民族的侵蚀,堵塞白银外流的漏洞。请同学们列举出力主严禁鸦片的代人物,并引证材料说明(投影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材料。)

  生:(回忆思考,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主要内容)

  师:那么,道光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提出的严禁鸦片的主张呢?他做出了什么决定?

  生:(思考并回答)

  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他宣布:“若鸦片一日本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林则徐为禁烟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观看《虎门销烟》录像)

  生:(在教师指导厂进行归纳概括,并就“我心目中的林则徐”一题进行讨论)

  师:钦差大臣林则徐指挥下的虎门销烟壮举,昭示世界,振奋国人,表现了中国严禁鸦片的正义立场,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的义律向外相巴麦尊提出建议:迅速派遣军队前来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投影有关材料)

  三、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师:通过对前面有关内容的深刻分析,使我们看到:殖民扩张的英国和闭关自守的中国,矛盾由来已久,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迟早要发生。(启发学生思考,要求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归纳,求得共识)

  师:(概括总结)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l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并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师:(请大家继续思考)有人说:因为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才爆发。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生:(充分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师:我与大家一样,不赞同这一观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要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试想,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认识)

  材料:义律(被迫缴烟的同时)报告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称:中国政府禁烟“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

  中国“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注:指鸦片)就是一种侵略。”“应该使用足够的武力”,对中国进行“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不久,巴麦尊告知义律:“陛下政府意将派遣海军到中国海去,可能还有少量陆军”,“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并“有意于要永远占有”可作为英国远征军基地和商务基地的岛屿。“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实现这样一个计划”的各种条件“和对华贸易有关的商人和制造家”“对中国人实行强力行动”的要求。

  《巴麦尊致义律的机密件》

  2.战争过程: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

  师:(投影有关材料,加深认识)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思考,通过材料感受历史。)

  材料1:英军攻入定海,将全城洗劫一空,一个参加了这次战役的英军官记载到:“军队登陆了,英国国旗竖起来了。从这一分钟起,可怕的掠夺在眼前展开了。横暴的闯入每幢房子,打开每一只箱使,……这一切都被席卷而去,剩下来的只是被无情炮火击毙击伤的死尸和伤员,……直到再没有什么东西可拿的时候,抢劫才停止。”

  ——古柏尔等著《殖民地保护国新历史》

  材料2:三元里的抗英:“逆夷自破虎门以来,未有如此之受创者。”“乡民熟睹官兵不可恃,激于义愤,竭力抵抗,一呼而起,遂令英夷胆落魂飞,骤解围困”。

  ——引自林增平《中国近代史》

  师:(概括总结)英国侵略者从侵入中国领土的第一日起,就开始了极其残暴的屠杀和劫掠。可见,这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就从这时起,中国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斗争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武装斗争的开端。此外。广大的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3.中国战败的原因

  师:(将《l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的情况对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学生面前)鸦片战争是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是落后的农业大国与新兴工业王国的较量,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掀起的骇浪,这场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自卫与劫掠的搏击,其结局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读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提出问题,引发思维)

  生:(从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教训)    师:(从学生讨论中归纳、概括)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把视角放得更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师:此外,这场搏击还把许多问题和思考带给了我们:中国禁止毒品输入,却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终为国法所容;中国在辽阔的本上作战,却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的袭击却一举胜利;正义的民族战争受到惩罚,掠夺的殖民战争反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总之,这场战争及其结局是那样不可思议又理所当然,是那样偶然又不可抗拒。野蛮与文明在这里交叉,贸易与掠夺在这里混杂,正义与邪恶在这里碰撞。让我们在比较分析中探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让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写出小论文)

《鸦片战争》 第2篇

  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分期及社会性质

  2.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形势及清朝统治的危机

  3.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

  4.鸦片战争的过程

  5.识记知识点:虎门销烟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二、德育目标

  1.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同清朝的封建统治发生碰撞的必然结果。

  2.通过讲述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3.鸦片战争中,中国处于反侵略正义的方面,清朝的腐败和落后是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它给人们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而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2.在和学生讨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时,培养学生分析近代战争胜败原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教具准备

  有关鸦片战争过程的挂图(隐去英军进攻路线),如果有条件的话,可制作形象反映鸦片战争发生原因的漫画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经历了这个夏季,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正在静悄悄地发生某些改变。比如:经历了人生的一次转折,怀着美好的梦想,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现在想来还心有余悸;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看到这么多新同学,渴望迅速了解和认识。同样,我们古老的中国,在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后,也在静悄悄地发生某些改变,而且经历了霹雳一声惊雷——遭遇鸦片战争,开始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同学们都知道,此前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但到清朝晚期已开始没落。历史学家一般认为,自15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等一批西欧国家逐渐兴起,到16世纪以后开始逐渐赶上和超越中国。为什么东西方会出现这样的转折?它给东西方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是我们本节课想讨论的一个本质问题。在此选择两个具体的国家──中国和英国进行比较,由此说明19世纪中叶那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原因。

  ●     知识回顾:18世纪以前两国的发展状况(投影)

  中国(明朝、清前期) 英国

  政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15世纪英国民族国家形成;都铎王朝加强王权,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江南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通过“圈地运动”和海上殖民掠夺等方式继续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文化 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力 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影响,逐步卷入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军事 面临葡萄牙等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入侵和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 对外不断进行殖民扩张,1588年击败海上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能够看出两国当时在发展趋势上有何不同?你认为当时的英国是否具备侵略中国的条件,为什么?

  参考提示:中英两国的发展已经开始迈向不同的方向。原有的世界形势倾斜了,但是中国并未有彻底沉沦,而当时的英国人也绝对看不出他们即将超越这个强大的东方帝国。因为英国即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地区,也不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他们对东方支离破碎的印象中,东方文明仍是神圣伟大的,东方国家是实力雄厚的。即使到16世纪中期,英国的实力仍非常有限,尽管已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海军,但英国还不敢对中国动武。那什么时候,英国不再像从前一样“惧怕”中国呢?教材p3有一个英国对神秘的中国逐渐有了自己认识的典型例子,就是18世纪的时候乾隆皇帝接见英国公使马戛尔尼的情况。当时两国看待世界形势有什么差异?英国来华的目的是什么?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乾隆皇帝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马戛尔尼在中国看到了什么?

  资料:马戛尔尼(1737-1806)是英国外交官。1793年,他奉英国政府之命,以庆贺乾隆帝80寿辰为名,来到中国,要求清政府增开通商口岸,减低税率,给予租界,允许英国派遣公使长驻北京,听任英国传教。乾隆皇帝以其不识天朝体制,妄行乞请,而严加拒绝。在赐马戛而尼筵宴,优加赏赍后,让其回国。

  ●新课学习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子目,阅读提问: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同时也是清朝统治的晚期。封建社会晚期,应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是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2.结合第1页小字材料: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晚期,社会危机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参考结论:资本主义萌芽、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土地兼并

  除了经济危机之外,清王朝还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阅读p2小字和黑体材料,政治思考:政治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结论:吏治腐败(黑体材料和小字第一段)、军备废驰、财政拮据、矛盾尖锐(小字)四方面

  接下来看看当时的世界形势。结合教材第2-3页小字,回忆初中历史内容,思考:当时的世界形势是什么?

  仍然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比较18世纪以后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投影)

  中国(清王朝) 英国

  政治 仍处于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吏治腐败 资本主义社会;君主立宪制

  经济 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成为世界工厂

  科技文化 文化禁锢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自然科学的发展基本停滞 “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不断完善,推动科技革命

  军事 军备废驰 不断对东方发动侵略,已建立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

  提问:所有这些不同当中,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参考结论:我认为是观念的落后。英法等国与时俱进,而中国的统治阶级闭幕塞听,虚骄自大。不清楚、不正视自身的落后,在西方飞速发展的同时,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带领庞大的帝国进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境地。

  讨论:中英两国出现巨大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传统因素等方面思考)

  参考结论:(投影)

  1.经济   

  中国:小农经济束缚了社会的发展;

  英国:重商主义刺激社会的发展

  2.政治   

  中国: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君权至高无上;

  英国:从没形成过绝对王权

  3.科技文化   

  中国:缺少有组织的科研机构,专注于研究社会学;

  英国:有革新和创造的意识,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浓厚

  4.传统  

  中国:很少有生存危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中原被少数民族统治,最终仍是被中原文明融合

  英国:是在摆脱欧洲大陆的控制后独立的,生存和扩张的意识以及追求利益的愿望非常强烈

  提问:众多的因素中哪一个最重要?(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即经济是基础,政治、法律制度和各项政策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我们可以设想:马戛尔尼的见闻使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了解了中国的真相。中国的日渐落后的现状和广阔市场的巨大诱惑力,逐渐成为英国殖民掠夺的对象。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资本和市场,其实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表现了鲜明的掠夺特征。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封建国家,这对英国资产阶级来说,无疑是一块"肥肉"。那么,英国是如何来实现其目的的呢?

  事实上,在发动战争之前,它们采取了两种方式:

  1.正常的贸易

  结果怎样呢?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资料:长期以来,清政论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政策,仅在广州一地对外通商。18世纪中叶以后,在广州与中国进行海上贸易的国家中,英国占首位。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外海上贸易的80%是中英双边贸易。从中英贸易的商品构成看,由英国输入的主要货物是呢绒、棉布,由中国输出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生丝、药材等。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有很强的抵抗力。广大农民,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过关“晴事耕耘,雨事织绩”的生活他们以织助耕,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产品。因此,中国市场的大门,不是英国商品所能轻易就打破的。相反,中国出口的茶叶、生丝却在西方很有销路。这样,中国在同英国的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不少外国商人来中国做买卖,却要带来大量的银元。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国贸易每年还保持二三百万两白银的优势。

  于是,对于英国资产阶级来说,事情全然相反了,他们要将中国变为其市场,但事实是英国即将要成为中国商品的市场,为了扭转这种情况,英国资产阶级必须寻求新的特殊商品,他们找到了鸦片这种"商品"。从19世纪初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

  2.鸦片走私

  结合第3页材料:鸦片输入有什么危害?

  参考结论:军队战斗力下降;财政拮据,国库空虚。

  教师指出,这是林则徐站在封建统治的立场上,得出的两个结果。此处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鸦片输入对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危害:

  ①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进一步使百业萧条、市场萎缩,从而封建经济出现了严重危机。②鸦片贩子行贿清朝官员,使吏治更加腐败。③对人们的心灵和肉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中国人们强烈要求禁烟,并在封建营垒中引起了反响,林则徐、黄爵滋向道光帝上书,要求严禁鸦片。

  中国的禁烟运动,同学们都熟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理所当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新中国成立后,虎门销烟的雕像成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巨型浮雕的第一幅,是当之无愧的。

  正当贸易和走私鸦片都不奏效,怎么办?已有的历史知识告诉我们,英国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战争)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

  阅读“鸦片战争的经过”这一子目,阅读提问:

  1.结合第4页小字:为什么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参考: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的政策,小字就是确凿的史实。英国用武力来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是这次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也表明这次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的则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

  2.结合第5页问答题: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

  参考:不对。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他们的炮舰和走私船不断出现在中国东南海域(p2图片),进行骚扰和侵略,鸦片战争的爆发正是这些侵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必然结果。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居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夺财富,进而发动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因此,这场战争,绝不是为了“维护”什么“商务”而引起的,完全是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3.结合第4页“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复述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1840.6--1841.4 --1842.8)

  1840年,英军侵入广东海面后,继而沿海北犯,到达天津海口。

  1841年,英军扩大侵略,在侵占香港岛后,又攻占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1842年,英军闯入长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

  4.讨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教材没有这一目,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①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说明了什么?

  (中国人民有抵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②教材最后的表格说明了什么?

  (广大官兵坚决抵抗)

  ③如果没有奕山、琦善之流,中国能不能击败远涉重洋而来的英国军队。

  (能)

  ④但是,中国失败了,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清政府的腐败)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做如下总结:从军事角度讲,英军除了具有武器装备上的先进性外,几乎没有别的优势。因而,中国失败的首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武器的落后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四、课堂总结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开拓海外市场与殖民地,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闭关下策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禁烟运动,只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中国战败。那么,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为什么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呢?我们将在第一节课中进行详细的学习。

  板书设计

  一、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2.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

  正常贸易--鸦片走私--禁烟运动

  虎门销烟1839.6.3

  3.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

  1.战争性质

  2.三个阶段1840.6--1841.1--1842.8

  3.战败原因

《鸦片战争》 第3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前的中国和世界;禁烟运动;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通过了解前夕中外状况,使学生掌握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林则徐和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的事迹,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学习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它实际上是在介绍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等。这些名词学生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建议】

  关于"的经过"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形势示意图》和《第一次中壮烈捐弃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讲清的三个阶段,然后提问学生以下两个问题:如此众多清朝爱国将领在中壮烈捐弃,为什么最后中国战败了?在这些战败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寻求最佳答案。

  关于"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史实,然后依次提问下列一组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什么?再问英国工业革命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冲击?然后再问此时的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然后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介绍前夕的中国的国情,引导学生分析这中间的矛盾冲突,对比两国实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关于"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分析英国走私鸦片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然后提问学生: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从而为清政府对待禁烟和战争态度的两面性埋下伏笔。对比出林则徐与道光帝在对待禁烟和战争两个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这样既促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也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一节              

  重点难点:

  1.重点:⑴前夕的中国和世界。⑵的原因和性质。

  2.难点:⑴的原因。⑵中国在中战败的原因。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分期。然后提问学生:关于发生在160多年前的,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禁止毒品输入,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为国法所容;中国在本土作战,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袭击一举胜利;正义战争受到惩罚,殖民战争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结局一定会这样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新的学习。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有哪些?这其中哪些会影响到中国?关于影响,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师稍做补充,指出,由于生产力极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否则其发展就会停滞不前。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关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比较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间

  地理位置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军事力量  

  对外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能对中国的中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对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格局有鲜明的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战败的理解。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贸易的不平等,提问学生英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此时概括出两点原因,一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

  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做出正确评价。

  然后分析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会做出哪些努力?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鸦片。

  教师此时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简单介绍后,提问学生疯狂的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此问题由于学生对初中知识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对策及其原因。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由学生说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的主张,然后再对比他在禁烟运动中的作法。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会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它说明了什么?加深学生对疯狂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的认识,并且强化学生对中国正义立场的肯定。由此说明中国方面的正义性。 

  三、

  1.原因

  此时,由学生概括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学生应该能够说出根本原因、但是对直接原因和借口则容易混淆。教师应该加以区分:直接原因是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借口是虎门销烟“危害了”英国的利益。

  2.过程:

  学生看书,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教师给出有关英国侵略和中国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3.结果:

  学生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具体原因,但对根本原因则概括不清。由教师点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我们在思索,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思索: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结局。

  板书设计 :

  第一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1839年

  三、:1840年——1842年

  1.原因:

  2.过程:

  3.结果:

《鸦片战争》 第4篇

  第一节

  教学目标 :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抗;的结束。

  2. 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2)通过对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4. 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把的爆发和近代中国遭遇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1)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它实际上是在介绍的时代背景。前夕,统治中国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经腐朽没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对外关系及文化领域,都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时的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起来,并处于上升时期。其中英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的原因和性质是重点。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可见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于16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因此揭示其战争的性质。这部分应是学生把握本节教材的关键。

  2. 难点分析:(1)的原因是难点。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前夕的时代背景,从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辩证观点入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需要用“火与剑”为自己开辟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而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依旧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和极其广阔的市场自然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和“猎物”。所以,英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不是偶然的,它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2)中国在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通过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清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虚骄无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并对学生认识当今的国情具有启示作用。此外还想通过中西的对比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谈到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可以这样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但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却依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缓慢发展。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翻开了近代历史的一页。

  生:(结合已有知识回忆)

  师: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终结,大约110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110年间,以1919年为界标,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变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板书第一章与第一节的课题)

  一、 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1. 前的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正是这种需要,推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列宁曾说:“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把新的国家殖民化,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他们迟早要去用“火和剑”打破落后地区和民族的那种孤立、封闭的格局,为自己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自然,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就会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之一,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正是世界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家了解这种世界的形势后,让我们把视线再移到地球的东方,看看此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生:(回忆知识,进行思考)

  2. 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师: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前夕,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说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生:(阅读材料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

  师:清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虚骄无能。对内他们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了广大劳动人民,致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对外,他们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闭目塞耳,不谙外情;妄自称大,19世界初的英国早已是“海上霸主”,“世界工业第一强国”,清朝政治者竟一无所知。长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遮蔽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当外国资本主义强敌袭来时,清政府既缺乏对抗的实力,又没有周旋的良策,整个社会的裂缝更为扩大和加深,结局可想而知。这不仅是清朝统治的悲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

  师:那么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请大家变换一下思维的视角,把两个国家都放在19世纪上半期(前)的时间刻度尺上作一横向对比。(投影表格对比材料,采用提问和谈话相结合的方式)

  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和英国

  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得出上述结论)

  师: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在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又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辩证思维中揭示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师: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也是急不可待之事,请通过下段历史材料加以印证。(投影材料)

  材料:19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财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回答问题:(1)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

  (2)“市场”、货物“销量”对英国资产阶级意味着什么?

  生:(依据材料,思考作答)

  师:大家都知道,货物“销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大小;而“市场”就是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为此,他们会不遗力余地去争取市场,占有市场,并在市场的贸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额利润。然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正常贸易中得到时就会不择手段,甚至为达到目标而不惜动用武力。英国就是这样来做的。

  二、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了解以前中英贸易状况)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7页“阅读与思考”所提供的表格材料,归纳出中英两国在正当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师:(对学生的归纳作简单总结)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贸易逆差。这种正常的贸易状况,显然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侵略与掠夺中国的要求。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找到了对他们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鸦片,以此作为掠夺中国财富,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1773年英国制定了对中国输入鸦片的政策,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那么英国走私鸦片达到了怎样疯狂的程度,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1:1800年~1838年英国鸦片输入数量表

  材料2: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材料3:从吸食者来说。“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办烟具,为市日中。”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生:(结合投影材料,从几个方面分析概括英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师:面对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倾向的开明地主官僚,主张严厉禁烟,杜绝烟毒对于中华民族的侵蚀,堵塞白银外流的漏洞。请同学们列举出力主严禁鸦片的代表人物,并引证材料加以说明。(启发学生回忆有关的电影和电视片内容,并投影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材料。)

  生:(回忆思考,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主要内容)

  师:那么,道光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提出的严禁鸦片的主张呢?他做出了什么决定?

  生:(思考并回答)

  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他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林则徐为禁烟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观看《虎门销烟》录像)

  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纳概括,并就“我心目中的林则徐”一题进行讨论)

  师:钦差大臣林则徐指挥下的虎门销烟壮举,昭示世界,振奋国人,表现了中国严禁鸦片的正义立场,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的义律向外相巴麦尊提出建议:迅速派遣军队前来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投影有关材料)

  三、

  1. 战争爆发的原因

  师:通过对前面有关内容的深刻分析,使我们看到:殖民扩张的英国和闭关自守的中国,矛盾由来已久,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迟早要发生。(启发学生思考,要求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归纳,求得共识)

  师:(概括总结)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并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是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持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师:(请大家继续思考)有人说:因为林则徐禁烟,才爆发。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生:(充分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师:我与大家一样,不赞同这一观点。英国发动是要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试想,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由此可见,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认识)

  材料:义律(被迫缴烟的同时)报告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称:中国政府禁烟“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中国“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注:指鸦片)就是一种侵略。”“应该使用足够的武力”,对中国进行“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不久,巴麦尊告知义律:“陛下政府意将派遣海军到中国海去,可能还有少量陆军”,“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并“有意于要永远占有”可作为英国远征军基地和商务基地的岛屿。“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实现这样一个计划”的各种条件“和对华贸易有关的商人和制造家”“对中国人实行强力行动”的要求。

  《巴麦尊致义律的机密件》

  2.战争过程: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形势示意图》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

  师:(投影有关材料,加深认识)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思考,通过材料感受历史。)

  材料1:英军攻入定海,将全城洗劫一空,一个参加了这次战役的英军官记载到:“军队登陆了,英国国旗竖起来了。从这一分钟起,可怕的掠夺在眼前展开了。横暴的闯入每幢房子,打开每一只箱箧,……这一切都被席卷而去,剩下来的只是被无情炮火击毙击伤的死户和伤员,……直到再没有什么东西可拿的时候,抢劫才停止。”

  ——古柏尔等著《殖民地保护国新历史》

  材料2:三元里的抗英:“逆夷自破虎门以来,未有如此之受创者。”“乡民熟睹官兵不可恃,激于义愤,竭力抵抗,一呼而起,遂令英夷胆落魂飞,骤解围困”。

  ——引自林增平《中国近代史》

  师:(概括总结)英国侵略者从侵入中国领土的第一日起,就开始了极其残暴的屠杀和劫掠。可见,这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就从这时起,中国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斗争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武装斗争开端。此外,广大的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2. 中国战败的原因

  师:(将《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的情况对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学生面前)是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是落后的农业大国与新兴工业王国的较量,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掀起的骇浪,这场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自卫与劫掠的搏击,其结局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提出问题,引发思维)

  生:(从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教训)

  师:(从学生讨论中归纳、概括)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把视角放得更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师:此外,这场搏击还把许多问题和思考带给了我们:中国禁止毒品输入,却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终为国法所容;中国在辽阔的本土作战,却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的袭击却一举胜利;正义的民族战争受到惩罚,掠夺的殖民战争反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总之,这场战争及其结局是那样不可思议又理所当然,是那样偶然又不可抗拒。野蛮与文明在这里交叉,贸易与掠夺在这里混杂,正义与邪恶在这里碰撞。让我们在比较分析中探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让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写出小论文)

《鸦片战争》 第5篇

  1.1-1.2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 1. 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抗;鸦片战争的结束;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2.能力要求:(1)指导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3)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切巨变。(4)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3.情感目标:(1)通过鸦片战争 ,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进而得出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2)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3)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关键的发展时期,回顾历史,牢记教训,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课时安排  2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鸦片战争前夕,统治中国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经腐朽没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对外关系及文化领域,都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起来,并处于上升时期。其中英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确战争的性质。(2)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同西方侵略者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其中《南京条约》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3)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这是教材的关键内容,而且还是本章和近代史教学的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难点分析:(1)鸦片战争的原因是难点。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鸦片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从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辩证观点入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需要用“火与剑”为自己开辟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而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依旧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和极其广阔的市场自然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和“猎物”。所以,英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不是偶然的,它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3)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4)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难点。“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课堂教学设计师: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终结,大约110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110年间,以1919年为界标,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板书第一章与第一节的课题)有人说:没有林则徐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的爆发。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学生思考,不必立即回答)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1.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师: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经济、政治、军备和外交几方面说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师:清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虚骄无能,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残酷地剥削广大劳动人民,坚持闭关政策,妄自称大,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一场挨打的悲剧和民族的灾难在所难免。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正是这种需要,推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列宁曾说:“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把新的国家殖民化,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自然,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就必然会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之一,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正是世界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生:(回忆知识,进行思考) 师:那么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请大家把两个国家都放在19世纪上半期(鸦片战争前)的时间刻度尺上作一横向对比。(投影表格对比材料,采用提问和谈话相结合的方式)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和英国国    别中    国英    国时    间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上半期地理位置亚洲东部欧洲西部社会形态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军事力量装备陈旧船坚炮利军纪败坏战斗力强对外政策闭关自守殖民扩张中英贸易出    超入    超综合国力日趋衰落世界强国 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得出上述结论)师: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又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辩证思维中揭示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师:客观的讲,英国首先想要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市场,请通过下段历史材料加以印证。材料:19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回答问题:(1)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2)“市场”、货物“销量”对英国资产阶级意味着什么?生:(依据材料,思考作答)师:大家都知道,货物“销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大小;而“市场”就是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为此,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争取市场,占有市场,并在市场的贸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额利润。然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正常贸易中得到时就会不择手段,甚至为达到目标而不惜动用武力。英国就是这样来做的。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1.             英国的鸦片走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了解鸦片战争以前中英贸易状况)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6页“材料解析”所提供的表格材料,归纳出中英两国在正当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师:(对学生的归纳作简单总结)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贸易逆差。这种正常的贸易状况,显然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侵略与掠夺中国的要求。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找到了对他们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鸦片,以此来掠夺中国财富,打开中国大门。那么英国走私鸦片达到了怎样疯狂的程度,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材料1:1800年~1838年英国鸦片输入数量表年代1800年1821年1830年1835年1838年鸦片走私数量4570箱5959箱19956箱30202箱40200箱 材料2: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材料3:从吸食者来说。“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办烟具,为市日中。”——引自黄爵滋的奏疏生:(结合投影材料,从几个方面分析概括英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师:面对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倾向的开明地主官僚,主张严厉禁烟,杜绝烟毒对于中华民族的侵蚀,堵塞白银外流的漏洞。请同学们列举出力主严禁鸦片的代表人物,并引证材料加以说明。(启发学生回忆有关的电影和电视片内容,并投影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材料。)生:(回忆思考,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主要内容)师:那么,道光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提出的严禁鸦片的主张呢?他做出了什么决定?生:(思考并回答)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他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林则徐为禁烟所采取的有力措施。)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纳概括,并对林的禁烟形成正确认识)师:钦差大臣林则徐指挥下的虎门销烟壮举,昭示世界,振奋国人,表现了中国严禁鸦片的正义立场,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的义律向外相巴麦尊提出建议:迅速派遣军队前来发动对中国的战争。通过对前面有关内容的深刻分析,使我们看到:殖民扩张的英国和闭关自守的中国,矛盾由来已久,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迟早要发生。(启发学生思考,要求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生:(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归纳,求得共识)师:(概括总结)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并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师:所以有人说:没有林则徐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的爆发。我与大家一样,不赞同这一观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要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试想,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认识)材料:义律(被迫缴烟的同时)报告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称:中国政府禁烟“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中国“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注:指鸦片)就是一种侵略。”“应该使用足够的武力”,对中国进行“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不久,巴麦尊告知义律:“陛下政府意将派遣海军到中国海去,可能还有少量陆军”,“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并“有意于要永远占有”可作为英国远征军基地和商务基地的岛屿。“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实现这样一个计划”的各种条件“和对华贸易有关的商人和制造家”“对中国人实行强力行动”的要求。                      ---- 《巴麦尊致义律的机密件》三、战争过程: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师:(引导学生对比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战争中的表现)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爱国将领、人民、政府三方面对比)四、战争的结果1.             中国战败师:(将《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的情况对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学生面前)鸦片战争是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是落后的农业大国与新兴工业王国的较量,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掀起的骇浪,这场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自卫与劫掠的搏击,其结局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提出问题,引发思维)生:(从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教训)师:(从学生讨论中归纳、概括)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2.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中英《南京条约》师: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国侵略军“兵临城下”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的全权代表耆英等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引导学生看第6页中英《南京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指导学生阅读,逐条分析《南京条约》内容。用投影打出有关历史材料)材料1:“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准将香港一岛给予。材料2: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法逐条分析,认识其危害)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教师指图讲解,然后联系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和回归”作扼要说明)赔款,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作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师:这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解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租界”专有名词,引导学生分析危害)材料1:《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材料2:《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材料3:“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赁……”生:(阅读材料,分析内容和危害)师:(结合归纳概括)材料1说明司法主权遭破坏。材料2是一种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此后别的国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体均沾”。材料3为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请参见教材第8页小字)通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国获取了很多特权,而对中国来说,则是丧失国家独立和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看到英国获得如此之多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趁火打劫,先后与中国订立类似的条约,以攫取在华特权。(3)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师:听到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消息,美国总统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顾盛来到中国,他模仿英国的经验,以炮舰的威胁作为提出要求的后盾(与顾盛同来的有三艘炮舰),1844年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这年冬天,法国特使也到了中国,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船上签订了《黄埔条约》。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出他们还扩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权益?生:(学生列举有关史实说明)师:顾盛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后,急忙向美国政府报告。请阅读投影材料(顾盛报告引文)说说为什么英国和其他国家要感谢美国?并说明它的具体表现。生:(讨论发言,着重分析从哪些方面将门户开放的更宽阔,得出共识)师:(概括总结)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还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接着,指导学生学习中法《黄埔条约》)生:(阅读教材关于中法《黄埔条约》的内容)师:(强调)法国除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外,同时还取得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及其坟地的特权。五、鸦片战争的影响师: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经过鸦片战争,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家思考下列问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要求结合史实说明,分小组讨论)生:(小组选出代表,说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用画表格形式作对比表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等)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师:(加以概括,着重分析鸦片战争前后的经济变化状况)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请大家注重概念结论的理解)我们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下面就请同学阅读教材(将补充材料投影打出)找出能够说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材料信息和史实依据。材料1: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木棉梭布,东南抒轴之利甲天下,松太钱漕不误,全仗棉布。今则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推原其由,皆由银贵,银贵由于银少,不二三年,恐当由少入无,则钱漕两奏,势必贻误。”材料2: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生:(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思考发言,有助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的培养)师:(总结)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古老的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引发思维)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生:(阅读并思考,创造一个让思维充分活动的氛围)师:(提出问题,激活思维)从这个概念出发,分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能得出什么结论?或者由你来确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的性质。生:(共同参与评说,以小历史学家的角色发言阐述观点)师:可见,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师: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先回忆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生:(思考回答)师: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师:请分析回答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生:(思考回答)师: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师:(全课小结)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我们的共识是: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师:我们共同学习了本课内容,在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这一问题时,我又想到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有些思考想与同学们交流:历史曾无数次地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强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之曙光。课后记  :

《鸦片战争》 第6篇

  淄河中学七年级 历史 导学案  序号:1

  课题: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 认识鸦片输入的危害,掌握虎门销烟的积极意义

  2. 了解鸦片战争的前后经过,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1.虎门销烟的积极意义《 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导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虎门销烟爆发的时间是          ,主持的人物是:         。鸦片战争的爆发时间是         ,      年英军占领香港岛。

  2.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19世纪上半期,     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   年   月   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当总销毁。

  (3)      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自我小结

  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4.自我检测

  (1)鸦片战争的爆发时间是         ,      年英军占领香港岛。

  (2)   年   月   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3)19世纪上半期,     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4)虎门销烟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5.自我提高

  《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6.教学后记

《鸦片战争》 第7篇

  人教课标版历史学科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图中的人在做什么?由这样的事件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抽大烟(吸食鸦片);鸦片战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完全正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观看视频:鸦片贸易的危害,虎门销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学生: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教师: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教师: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

  学生: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师: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

  学生: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教师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让学生观看动画:鸦片战争的经过,演示英国入侵中国的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然后出示:

  爆发:1840年6月,英舰开到广州海面,进行挑衅。

  占领: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

  结束: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

  签定:中英《南京条约》。

  耆英、伊里布、牛鉴与璞鼎查,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着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教师: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学生: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教师:《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赔款2100万元;

  3、开放通商口岸: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徼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教师: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教师提问: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鸦片战争》 第8篇

  一、 概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  教学目标 说明

  确定教学目标 的依据: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  情意目标: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 中逐步实现。

  三、  教学过程 说明: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程是;

  1、情景导入  、新课呈现: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德育层次目标。

  4、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教师设立一道思考题,应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通过评价林则徐,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

  5、概括总结

  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6、板书展示

  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和讨论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件呈现)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评价林则徐

  四、  评价说明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评价仍然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生评价

  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判断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 相结合,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学习中,学生态度端正,主动学习,讨论合作,拓展思维。

  (二)、阶段性评价;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跟踪档案袋,跟踪记录,包括每次成绩,课堂发言情况,自我活动情况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五、  说课总结

  本科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鸦片战争》 第9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学生角色扮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创新中相互欣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沉重教训,培养学生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认识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xx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有刷新了1xx年的记录,实现了一次伟大跨越历史的飞人——刘翔;有付出毕生的心血,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专家——袁隆平;还有一位被誉为“在刀尖上的舞蹈”的缉毒英雄——明正彬(多媒体展示明正彬的图片)他屡次卧底,深入虎穴,经历生死考验,屡破贩毒大案。

  遥想一百多年前,也曾有一位感动中国的、叱咤风云的禁毒英雄——林则徐。今天我们将缅怀英雄的不朽业迹,一起重温《鸦片战争》。

  二、探究学习,感悟历史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师: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新课一开始向学生提问:“这堂课你们希望探究哪些问题?”(教师耐心地听取)

  生:提出一系列探究性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用多媒体展示。

  1、英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什么灾难?清朝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3、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有哪些?

  4、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通过学习本课你得到哪些启示?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英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什么灾难?清朝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1)、教师引导学生从鸦片对人的身体和对国家社会两方面思考作答;

  (2)、在听取回答后,让学生谈谈对待毒品应有的态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清政府派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

  (3)、学生活动:召开《虎门销烟新闻发会布》,学生扮演记者,围绕虎门销烟对林则徐进行模拟采访。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成果、方式、意义等。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正确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3、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1)、突出分析清朝社会各阶层对待战争的态度。认识清朝最高统治阶层腐败无能,为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埋下伏笔。

  (2)、学生指出结果: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1)、学生看书,概括内容的不同方面

  (2)、学生活动:学生分别扮演清朝与英国的代表,谈判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让学生“如临其境”体会“弱国无外交”的无奈, 为后面得出鸦片战争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作了铺垫。)

  5、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设计表格)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情况对比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社会性质  

  社会矛盾  

  革命任务  

  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得出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三)、畅谈感受,借鉴历史

  1、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只有几十艘兵船、几千士兵的英国侵略军打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对此你有何认识?(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播放《鸦片战争》电影片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中国失败的原因,得出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再引导学生谈启示,得出“落后就要挨打”

  “弱国无外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认识。

  教师最后指出我们要汲取历史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综合国力,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三、温故知新,拓展延伸:

  读图片回答问题(图片见多媒体)

  (1)、该建筑是为纪念哪一历史事件而设的?

  (2)、你知道领导这一事件的英雄人物吗?

  (3)、如果你有幸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你有什么心里话需要表达?

  (4)、你知道“国际禁毒日”吗?你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更多的最新国际禁毒的形势?

  附:板书设计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第10篇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xx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复习重点:

  1、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

  2、分析《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

  复习难点:

  1、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的分析。

  2、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自主学习

  考点1 鸦片战争  

  1.背景 

  (1)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________,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国内:中国________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________政策。

  (3)导火线: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

  2.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强占________,威逼广州。

  (2)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_______,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____________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割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考点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________。

  (2)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

  (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________。

  3.结果:

  (1)1858年签订《_______》: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_______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同行等。

  (2)1860年签订《_______》: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_______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4.影响:

  (1)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合作探究

  一、鸦片战争

  1.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 英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思想   

  外交   

  综合实力   

  2.阅读下列材料: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炮子谣》

  (1)最早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其走私的原因是什么?

  (2)鸦片输入的危害是什么? 

  (3)你认为当代青少年对毒品应持什么态度?

  3.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因林则徐的禁烟而引起的,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爆发鸦片战争,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时的清朝皇帝,你有什么办法让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获胜?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结合所学,分析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影响?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1844年,茶的出口量达到53万担,超过战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物,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

  知识检测:

  1.近代史上,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主要借助了鸦片、商品、炮舰。其先后顺序是(    )

  a.商品、鸦片、炮舰              b.鸦片、炮舰、商品

  c.商品、炮舰、鸦片              d.炮舰、商品、鸦片

  2.一位英国商人在1853年来到中国,他可能①随英国兵船到南京巡查贸易 ②到徐州游览两汉文化③在上海销售钢琴滞销 ④在上海建造洋楼 ⑤随英国兵船到福州巡查贸易(    )

  a.①③④         b.②④           c.④⑤           d.③④⑤

  3.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 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 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 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 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4.xx年2月2日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说:“我深爱我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其中近代以来中国“历经磨难”与英国有关的史实有(    )

  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②侵占香港地区  ③取得协定关税权  ④取得领事裁判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5.下列条款,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的是(    )

  a.割占香港岛     b.赔款2100万银元      c.协定关税     d.领事裁判权

  6.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结果,结论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所以中国失败

  b.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c.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d.战争的结局与中国历史的进程无直接关系

  7.《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8.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9.xx年是圆明园建园300周年。 1951年,周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    )

  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②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的教育功能  ④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10“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     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需要

  知识拓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鸦片战争》 第11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前的中国和世界;禁烟运动;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通过了解前夕中外状况,使学生掌握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林则徐和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的事迹,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学习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它实际上是在介绍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等。这些名词学生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建议】

  关于"的经过"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形势示意图》和《第一次中壮烈捐弃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讲清的三个阶段,然后提问学生以下两个问题:如此众多清朝爱国将领在中壮烈捐弃,为什么最后中国战败了?在这些战败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寻求最佳答案。

  关于"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史实,然后依次提问下列一组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什么?再问英国工业革命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冲击?然后再问此时的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然后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介绍前夕的中国的国情,引导学生分析这中间的矛盾冲突,对比两国实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关于"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分析英国走私鸦片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然后提问学生: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从而为清政府对待禁烟和战争态度的两面性埋下伏笔。对比出林则徐与道光帝在对待禁烟和战争两个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这样既促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也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一节              

  重点难点:

  1.重点:⑴前夕的中国和世界。⑵的原因和性质。

  2.难点:⑴的原因。⑵中国在中战败的原因。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分期。然后提问学生:关于发生在160多年前的,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禁止毒品输入,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为国法所容;中国在本土作战,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袭击一举胜利;正义战争受到惩罚,殖民战争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结局一定会这样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新的学习。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有哪些?这其中哪些会影响到中国?关于影响,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师稍做补充,指出,由于生产力极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否则其发展就会停滞不前。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关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比较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间

  地理位置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军事力量  

  对外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能对中国的中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对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格局有鲜明的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战败的理解。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贸易的不平等,提问学生英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此时概括出两点原因,一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

  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做出正确评价。

  然后分析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会做出哪些努力?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鸦片。

  教师此时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简单介绍后,提问学生疯狂的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此问题由于学生对初中知识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对策及其原因。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由学生说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的主张,然后再对比他在禁烟运动中的作法。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会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它说明了什么?加深学生对疯狂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的认识,并且强化学生对中国正义立场的肯定。由此说明中国方面的正义性。 

  三、

  1.原因

  此时,由学生概括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学生应该能够说出根本原因、但是对直接原因和借口则容易混淆。教师应该加以区分:直接原因是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借口是虎门销烟“危害了”英国的利益。

  2.过程:

  学生看书,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教师给出有关英国侵略和中国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3.结果:

  学生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具体原因,但对根本原因则概括不清。由教师点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我们在思索,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思索: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结局。

  板书设计 :

  第一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1839年

  三、:1840年——1842年

  1.原因:

  2.过程:

  3.结果:

《鸦片战争》 第12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前的中国和世界;禁烟运动;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通过了解前夕中外状况,使学生掌握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林则徐和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的事迹,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学习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它实际上是在介绍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等。这些名词学生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建议】

  关于"的经过"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形势示意图》和《第一次中壮烈捐弃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讲清的三个阶段,然后提问学生以下两个问题:如此众多清朝爱国将领在中壮烈捐弃,为什么最后中国战败了?在这些战败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寻求最佳答案。

  关于"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史实,然后依次提问下列一组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什么?再问英国工业革命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冲击?然后再问此时的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然后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介绍前夕的中国的国情,引导学生分析这中间的矛盾冲突,对比两国实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关于"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分析英国走私鸦片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然后提问学生: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从而为清政府对待禁烟和战争态度的两面性埋下伏笔。对比出林则徐与道光帝在对待禁烟和战争两个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这样既促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也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一节              

  重点难点:

  1.重点:⑴前夕的中国和世界。⑵的原因和性质。

  2.难点:⑴的原因。⑵中国在中战败的原因。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分期。然后提问学生:关于发生在160多年前的,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禁止毒品输入,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为国法所容;中国在本土作战,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袭击一举胜利;正义战争受到惩罚,殖民战争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结局一定会这样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新的学习。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有哪些?这其中哪些会影响到中国?关于影响,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师稍做补充,指出,由于生产力极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否则其发展就会停滞不前。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关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比较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间

  地理位置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军事力量  

  对外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能对中国的中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对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格局有鲜明的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战败的理解。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贸易的不平等,提问学生英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此时概括出两点原因,一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

  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做出正确评价。

  然后分析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会做出哪些努力?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鸦片。

  教师此时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简单介绍后,提问学生疯狂的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此问题由于学生对初中知识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对策及其原因。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由学生说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的主张,然后再对比他在禁烟运动中的作法。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会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它说明了什么?加深学生对疯狂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的认识,并且强化学生对中国正义立场的肯定。由此说明中国方面的正义性。 

  三、

  1.原因

  此时,由学生概括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学生应该能够说出根本原因、但是对直接原因和借口则容易混淆。教师应该加以区分:直接原因是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借口是虎门销烟“危害了”英国的利益。

  2.过程:

  学生看书,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教师给出有关英国侵略和中国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3.结果:

  学生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具体原因,但对根本原因则概括不清。由教师点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我们在思索,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思索: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结局。

  板书设计 :

  第一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1839年

  三、:1840年——1842年

  1.原因:

  2.过程:

  3.结果:

《鸦片战争》 第13篇

  第1课    鸦片战争

  【学习目标】

  1、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林则徐及其领导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通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难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正确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学指导】

  一、 林则徐虎门销烟

  1、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

  什么危害?

  2、开展禁烟运动的清朝大臣是谁?他是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

  开展禁烟运动的?取得了怎样的结果?

  3、 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请简要评价林则徐?

  二、 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原因、发动国各是什么?最终结果怎样?

  2、《南京条约》签署的时间、双方、内容各是什么?

  3、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精讲透析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知识拓展】:

  学生自己阅读,教师适当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情况,理解难懂的概念。

  按照社会性质划分,人类社会经历的由低级到高级的主要社会形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介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间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

  【自我评价】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学习心得】

《鸦片战争》 第14篇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前的中国和世界;禁烟运动;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通过了解前夕中外状况,使学生掌握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林则徐和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的事迹,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学习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它实际上是在介绍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等。这些名词学生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建议】

  关于"的经过"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形势示意图》和《第一次中壮烈捐弃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讲清的三个阶段,然后提问学生以下两个问题:如此众多清朝爱国将领在中壮烈捐弃,为什么最后中国战败了?在这些战败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寻求最佳答案。

  关于"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史实,然后依次提问下列一组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什么?再问英国工业革命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冲击?然后再问此时的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然后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介绍前夕的中国的国情,引导学生分析这中间的矛盾冲突,对比两国实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关于"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分析英国走私鸦片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然后提问学生: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从而为清政府对待禁烟和战争态度的两面性埋下伏笔。对比出林则徐与道光帝在对待禁烟和战争两个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这样既促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也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一节              

  重点难点:

  1.重点:⑴前夕的中国和世界。⑵的原因和性质。

  2.难点:⑴的原因。⑵中国在中战败的原因。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分期。然后提问学生:关于发生在160多年前的,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禁止毒品输入,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为国法所容;中国在本土作战,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袭击一举胜利;正义战争受到惩罚,殖民战争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结局一定会这样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新的学习。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有哪些?这其中哪些会影响到中国?关于影响,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师稍做补充,指出,由于生产力极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否则其发展就会停滞不前。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关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比较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间

  地理位置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军事力量  

  对外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能对中国的中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对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格局有鲜明的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战败的理解。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贸易的不平等,提问学生英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此时概括出两点原因,一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

  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做出正确评价。

  然后分析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会做出哪些努力?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鸦片。

  教师此时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简单介绍后,提问学生疯狂的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此问题由于学生对初中知识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对策及其原因。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由学生说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的主张,然后再对比他在禁烟运动中的作法。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会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它说明了什么?加深学生对疯狂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的认识,并且强化学生对中国正义立场的肯定。由此说明中国方面的正义性。 

  三、

  1.原因

  此时,由学生概括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学生应该能够说出根本原因、但是对直接原因和借口则容易混淆。教师应该加以区分:直接原因是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借口是虎门销烟“危害了”英国的利益。

  2.过程:

  学生看书,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教师给出有关英国侵略和中国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3.结果:

  学生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具体原因,但对根本原因则概括不清。由教师点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我们在思索,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思索: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结局。

  板书设计 :

  第一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一.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1839年

  三、:1840年——1842年

  1.原因:

  2.过程:

  3.结果:

《鸦片战争》 第15篇

  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章  第一节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抗;鸦片战争的结束。

  2. 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4. 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把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近代中国遭遇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让学生会运用“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它实际上是在介绍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前夕,统治中国近2XX年的清王朝已经腐朽没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对外关系及文化领域,都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时的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起来,并处于上升时期。其中英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是重点。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可见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于16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因此揭示其战争的性质。这部分应是学生把握本节教材的关键。

  2. 难点分析:(1)鸦片战争的原因是难点。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鸦片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从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辩证观点入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需要用“火与剑”为自己开辟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而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依旧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和极其广阔的市场自然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和“猎物”。所以,英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不是偶然的,它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通过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清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虚骄无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并对学生认识当今的国情具有启示作用。此外还想通过中西的对比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谈到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可以这样说,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但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却依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缓慢发展。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翻开了近代历史的一页。

  生:(结合已有知识回忆)

  师: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终结,大约1XX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1XX年间,以1919年为界标,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变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板书第一章与第一节的课题)

  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1.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正是这种需要,推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列宁曾说:“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把新的国家殖民化,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他们迟早要去用“火和剑”打破落后地区和民族的那种孤立、封闭的格局,为自己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自然,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就会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之一,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正是世界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家了解这种世界的形势后,让我们把视线再移到地球的东方,看看此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生:(回忆知识,进行思考)

  2.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师: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呈现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说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生:(阅读材料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

  师:清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虚骄无能。对内他们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了广大劳动人民,致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对外,他们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闭目塞耳,不谙外情;妄自称大,19世界初的英国早已是“海上霸主”,“世界工业第一强国”,清朝政治者竟一无所知。长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遮蔽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当外国资本主义强敌袭来时,清政府既缺乏对抗的实力,又没有周旋的良策,整个社会的裂缝更为扩大和加深,结局可想而知。这不仅是清朝统治的悲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

  师:那么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请大家变换一下思维的视角,把两个国家都放在19世纪上半期(鸦片战争前)的时间刻度尺上作一横向对比。(投影表格对比材料,采用提问和谈话相结合的方式)

  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和英国

  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比较,得出上述结论)

  师: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在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又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辩证思维中揭示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师: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也是急不可待之事,请通过下段历史材料加以印证。(投影材料)

  材料:19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财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回答问题:(1)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

  (2)“市场”、货物“销量”对英国资产阶级意味着什么?

  生:(依据材料,思考作答)

  师:大家都知道,货物“销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大小;而“市场”就是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为此,他们会不遗力余地去争取市场,占有市场,并在市场的贸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额利润。然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正常贸易中得到时就会不择手段,甚至为达到目标而不惜动用武力。英国就是这样来做的。

  二、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了解鸦片战争以前中英贸易状况)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7页“阅读与思考”所提供的表格材料,归纳出中英两国在正当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师:(对学生的归纳作简单总结)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因而出现贸易逆差。这种正常的贸易状况,显然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侵略与掠夺中国的要求。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找到了对他们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鸦片,以此作为掠夺中国财富,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1773年英国制定了对中国输入鸦片的政策,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那么英国走私鸦片达到了怎样疯狂的程度,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1:18XX年~1838年英国鸦片输入数量表

  材料2: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材料3:从吸食者来说。“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办烟具,为市日中。”

  ——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生:(结合投影材料,从几个方面分析概括英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2.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师:面对严重的鸦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倾向的开明地主官僚,主张严厉禁烟,杜绝烟毒对于中华民族的侵蚀,堵塞白银外流的漏洞。请同学们列举出力主严禁鸦片的代表人物,并引证材料加以说明。(启发学生回忆有关的电影和电视片内容,并投影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材料。)

  生:(回忆思考,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主要内容)

  师:那么,道光帝为什么会接受林则徐提出的严禁鸦片的主张呢?他做出了什么决定?

  生:(思考并回答)

  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很快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他宣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林则徐为禁烟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观看《虎门销烟》录像)

  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归纳概括,并就“我心目中的林则徐”一题进行讨论)

  师:钦差大臣林则徐指挥下的虎门销烟壮举,昭示世界,振奋国人,表现了中国严禁鸦片的正义立场,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的义律向外相巴麦尊提出建议:迅速派遣军队前来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投影有关材料)

  三、 鸦片战争

  1. 战争爆发的原因

  师:通过对前面有关内容的深刻分析,使我们看到:殖民扩张的英国和闭关自守的中国,矛盾由来已久,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迟早要发生。(启发学生思考,要求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归纳,求得共识)

  师:(概括总结)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并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维持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师:(请大家继续思考)有人说:因为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才爆发。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生:(充分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师:我与大家一样,不赞同这一观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要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试想,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认识)

  材料:义律(被迫缴烟的同时)报告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称:中国政府禁烟“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中国“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注:指鸦片)就是一种侵略。”“应该使用足够的武力”,对中国进行“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不久,巴麦尊告知义律:“陛下政府意将派遣海军到中国海去,可能还有少量陆军”,“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并“有意于要永远占有”可作为英国远征军基地和商务基地的岛屿。“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实现这样一个计划”的各种条件“和对华贸易有关的商人和制造家”“对中国人实行强力行动”的要求。

  《巴麦尊致义律的机密件》

  2.战争过程: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

  师:(投影有关材料,加深认识)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思考,通过材料感受历史。)

  材料1:英军攻入定海,将全城洗劫一空,一个参加了这次战役的英军官记载到:“军队登陆了,英国国旗竖起来了。从这一分钟起,可怕的掠夺在眼前展开了。横暴的闯入每幢房子,打开每一只箱箧,……这一切都被席卷而去,剩下来的只是被无情炮火击毙击伤的死户和伤员,……直到再没有什么东西可拿的时候,抢劫才停止。”

  ——古柏尔等著《殖民地保护国新历史》

  材料2:三元里的抗英:“逆夷自破虎门以来,未有如此之受创者。”“乡民熟睹官兵不可恃,激于义愤,竭力抵抗,一呼而起,遂令英夷胆落魂飞,骤解围困”。

  ——引自林增平《中国近代史》

  师:(概括总结)英国侵略者从侵入中国领土的第一日起,就开始了极其残暴的屠杀和劫掠。可见,这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就从这时起,中国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斗争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武装斗争开端。此外,广大的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2. 中国战败的原因

  师:(将《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的情况对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学生面前)鸦片战争是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是落后的农业大国与新兴工业王国的较量,是东西方历史长河交汇掀起的骇浪,这场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自卫与劫掠的搏击,其结局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提出问题,引发思维)

  生:(从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教训)

  师:(从学生讨论中归纳、概括)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把视角放得更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师:此外,这场搏击还把许多问题和思考带给了我们:中国禁止毒品输入,却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终为国法所容;中国在辽阔的本土作战,却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的袭击却一举胜利;正义的民族战争受到惩罚,掠夺的殖民战争反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总之,这场战争及其结局是那样不可思议又理所当然,是那样偶然又不可抗拒。野蛮与文明在这里交叉,贸易与掠夺在这里混杂,正义与邪恶在这里碰撞。让我们在比较分析中探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让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写出小论文)

《鸦片战争》 第16篇

  教学目标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导致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指导学生结合史实讨论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观点分析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通过介绍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西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丧失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丧失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被西方列强强行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又引起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重点分析:

  (1)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重点。要批驳一种认为禁烟运动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的错误观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要使中国成为英国商品自由开放的广阔市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作为鸦片战争的结果,不但使中国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3)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重点。需要从两个层次来看,具体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4)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需要学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难点分析:

  (1)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由于这涉及到外交、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难点。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性质变化等问题较为抽象,初中学生不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所以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⑴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学习,启发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分析,澄清和批驳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2)通过分析中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中国发生重大转折的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战争爆发的原因”,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有人认为,因为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才爆发,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呢?”教师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来总结,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但是必须明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这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寻找出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这另一个重点一起思考。

  关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首先提出问题,“的结局是: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屈膝求和。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指导学生就表面的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文明衰败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这一被历史无数次证明的结论。

  关于“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建议教师对这些名词结合条约规定进行专门的解释、分析。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建议教师结合《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推导出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时期的变化这一逻辑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一些专用名词的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板书设计 :

  一、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英国挑起战争(1840.6)

  2.英军侵占香港岛和虎门之战(1841.1关天培)

  3.奕山广州降敌(1841.5)

  二、中国人民奋起抗英

  1.三元里 牛栏冈大捷

  2.定海之战(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黑水党

  3.吴淞之战(陈化成)

  4.镇江之战(海龄)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其附件(1843)

  2.中法《黄埔条约》(1844)和中美《望厦条约》(1844)

  四、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首先,教师可以进行复习提问: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时,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其目的是什么?开辟中国市场,推销英国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就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先后采取了哪些手段来掠夺中国?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步骤:

  商品→特殊商品(鸦片)→炮舰

  1839年8月,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的英国外交部。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海去”。第二年就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

  一、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以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展开讨论,最后指出当时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侵略者也会寻找其他借口发动战争。

  1.英国挑起战争(1840.6)

  提示学生注意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以侵略军封锁珠江口挑衅为标志,正式开始。

  2.英军侵占香港岛和虎门之战(1841.1关天培)

  教师应该强调当时道光帝的惊恐动摇;突出在谈判桌上屈服的琦善和在虎门抗敌殉国的关天培正反两个人物,给学生以强烈的对比冲击。

  3.奕山广州降敌(1841.5)

  “清逆将军”奕山秉承道光帝“进剿”以显“国威”的使命,但这是一个污蔑“粤民皆汉奸”;提出广东“患不在外而在内”,“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主张的昏官。这样做的恶果,摧残了抗英力量,有利于英军侵略。在妄图侥幸一战成功失败后,奕山最终“伏在一隅,半筹莫展”,只好竖起白旗,命广州知府出城乞和。

  二、中国人民奋起抗英

  1.三元里人民抗英  牛栏冈大捷

  可以请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读课文中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小字内容,然后请学生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旗帜武器”图。“逆夷自破虎门以来,未有如此之受创者”。另外特别指出帮助英军脱出重围的人是奕山。对此时奕山的行径,可以引用当时的爱国思想家魏源的诗作加以评价,“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魏源《寰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确实可以看到“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官怕洋人”这样一个三角关系的怪圈,尽管有的官员并没有丧失攘夷之志。

  2.厦门、定海之战(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和宁波黑水党

  这是鸦片战争中英军第二次进攻定海。教师应突出定海三总兵的英勇事迹和宁波一带的农民组织黑水党的抗敌斗争。

  3.吴淞之战(陈化成)

  吴淞守将年近七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以死报国恩的事迹,与两江总督牛鉴临阵狼狈脱逃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通过比较给学生以冲突。

  4.镇江之战(海龄)

  首先,赞扬镇江守军的英勇抗敌,可引用恩格斯的话:“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此外,还必须声讨英国殖民者犯下的战争罪行:攻陷镇江后,大肆烧杀劫掠。镇江出现“无市不空,无家不破”,“妇女尸体满道上”的悲惨景象。

  恩格斯指出:“英军作战时自始至终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和引起这次战争的走私贪欲完全相符的。”

  1842年8月,英国的炮舰终于直逼南京,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道光帝派钦差大臣赶到南京,与英军议和。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以失败而告终。

  此时可以思考:为什么爱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但最终中国仍然战败?请同学们来谈谈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该题难度大,在组织讨论中,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概括结论;二要视学生水平和课堂时间引导讨论深度。第一种讨论,可从琦善、奕山、牛鉴以及道光帝等人的昏庸、妥协、投降的行为,深刻揭露清朝封建统治的腐败,得出这是导致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的结论。第二种讨论,可从琦善等人行径、清军装备及作战情况诸方面,概括出清朝的政治腐败、经济技术落后,军队战斗力弱等;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鸦片战争中出现的偶然现象吗?结合第5课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情况,得出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走向衰落,尽管局部地区爱国军民奋起抵抗,但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在战争中组织有效的、始终如一的抵抗。第三种讨论,如果学生在分析时谈到英国军事装备先进;又是蓄谋侵略,教师可从内因外因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的腐败,因而无法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有的较量中取胜。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其附件(1843)

  1842年8月29日是中国的“第一个国耻日”。教师可以提问:英国侵略者通过条约获得了哪些侵略权益?清政府是怎样丧权辱国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南京条约》及《南京条约》附件的主要内容并一一分析其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注意结合外交知识分析其破坏中国主权的类型。

  2.中法《黄埔条约》(1844)和中美《望厦条约》(1844)

  探讨为什么美国政府专使顾盛得意洋洋的说“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门户。但现在,英国却和其他国家,也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

  四、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的门户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敞开了。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变化的转折点是鸦片战争,此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革命。建议教师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推导出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时期的变化这一逻辑关系,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

《鸦片战争》 第17篇

  下面是雨枫文档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此以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时代,长达二千五、六百年。鸦片战争是近代百年屈辱的开始,是近代史的开端,在全书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

  预计教学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战前中外历史发展的状况、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战争过程。理解和把握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专有名词,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贸易顺差”“逆差”等。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教师: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依据: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难点问题。

  二、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战前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法:根据教育理论,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以此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阅读材料分析理解---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课堂练习---提出研究性课题。具体采用讲授法为主,也结合启发式,比较法等。

  学法: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习法、阅读法、归纳分析等。

  三、教学过程

  本节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在讲具体内容之前,老师应讲明两点:

  (1)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畴及民主革命的分期(让学生形成完整而准确的认识)

  (2)指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指出:“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37分钟)

  第一部分(16分钟):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

  这个问题是教材的重点,突破方法----运用事件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切入分析。

  由老师提出问题:首先,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奉行对外侵略扩张,为什么选择了遥远的东方?而中英两国远隔重洋,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简要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早在十六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揭幕,欧洲的海盗式的殖民者、商人、冒险家来到了中国。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是十六世纪海上的霸主。葡萄牙人在中国沿海进行海盗活动,但他们当时在中国并没有能像在世界上其他地区一样凭借武力为所欲为。然后他们终于用行贿的办法,在明朝嘉靖四年(1561年)左右,使明朝地方官员承认澳门作为他们的居留地。西班牙人在1571年占领了菲律宾。到了十七世纪,海上世界霸权渐渐由葡萄牙和西班牙转到了荷兰和英国的手里。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XX年),荷兰船只首次到达广州。此后,荷兰人曾两次强占澎湖列岛,并且骚扰厦门沿海的若干地方。显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同一百年前的葡萄牙人一样。英国,在十六世纪末已在海上击败了西班牙,而在十七世纪又在印度和东方竭力同葡萄牙争夺霸权。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侵占印度,又不断对缅甸、阿富汉,伊朗等国发动侵略。它在东方建立的殖民体系,已经成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以上事实说明,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中国人在自己的海口遇到的西方人并不是什么要求和平贸易的商人。他们是在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为掠夺财富而到世界各地去进行殖民事业的冒险家。

  引起学生发散思维,老师从课文中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引导学生对中英两国历史发展状况进行详细比较,老师要做好两国强、弱两个方面的总结,并让学生阅读一段材料说明西方国家奉行对外侵略政策的必然性。

  其次,这一侵略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没有提前也没有推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霸主,经历了十八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英国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大资产阶级狂热地要求扩大殖民地。后指出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在全球进行对外扩张的结果。)

  第二部分(10分钟):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指出英国在打开中国大门时先后用了三块"敲门砖"。第一块是商品。先引导学生看材料中英正当贸易状况,指出正常的贸易状况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侵略与掠夺中国的要求。改用第二块"敲门砖"---走私鸦片。老师应指出这不是正当的商务,而是贩毒和掠夺。

  关于鸦片的危害:引导学生看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历史视频及中国人吸食鸦片几幅图片,后指出鸦片是一种毒品。老师在讲内容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可以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即要说明鸦片输入对清朝统治、人民健康的危害,(对清朝统治:结合教材材料,鸦片私运入口造成了银贵钱贱,对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极为不利,已严重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清楚了,便很容易理解在对鸦片走私“禁”与“不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清统治者为何为林则徐、黄爵滋的上书“深受震动”而决定禁烟。对人民健康:展示视频与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鸦片对人身心的摧残。)又要结合现实情况(目前国际贩毒组织活动猖獗,毒品种类繁多:海洛因、大麻、古柯碱、鸦片、吗啡、冰毒、摇头丸等等,其中海洛因、冰毒等毒性也远远超过鸦片。),把毒品危害深刻地加以揭露。告诫同学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最后指出:鸦片走私对中华民族就是一场灾难,严禁鸦片,势在必行。

  关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直接原因):先让学生看电影片------虎门销烟视频,老师向学生强调虎门销烟就可以。①应着重指出:这种行为是维护民族的利益,意义重大。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伟大场面;②应肯定他是民族英雄,但毕竟是封建官员,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对于禁毒的功绩,引用话给予高度概括。

  第三部分(5分钟):三、鸦片战争的经过

  虎门销烟引起英国用第三块"敲门砖"――"炮舰"打开中国大门。教师给合战争示意图,以时间为序讲清三个阶段。应指出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播放英军进攻路线,简单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突出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葛云飞等抵抗派及其受压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三元里的斗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示了只有在广大人民中存在着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力量。)琦善、奕山、牛鉴等投降派占上风;道光帝的闭目塞听、左右摇摆;中国军队装备的落后。)对爱国军民的英勇抗敌,教师要针对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部分(6分钟):讨论分析

  讲完战争经过后,必须让学生明确认识中国为什么会战败?战争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教材的难点,突破方法——先让学生讨论,关于战败原因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战前背景以及中国外交(闭关自守-即“不知彼”、“也不知已”,而去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焉有不败之理?)入手,先学生讨论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和根本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再让我们来看看鸦片战争中作战双方力量对比的形势。英国军队在武器方面,显然居于优势地位,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英国侵略军在另一方面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从兵力来看,向南京进军的兵力不过七千多人。在当时交通条件下,从英国本土到中国至少要四个月,从印度到中国至少要一个整月。用少数的兵力,侵入一个遥远的大国,这本来就是一种海盗劫掠式的冒险行动。然而在他们的突袭和讹诈面前,清政府屈服了。如何来解释这其中的原因呢?意在让学生思考并得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中英两国的较量已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而是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事实证明: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后由教师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中让学生得到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实行对外开放。

  (三)总结(3分钟)

  (四)练习反馈---------做到讲与练的结合

  (五)提出研究性课题及学科渗透(3分钟):加强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1.中国:危机四伏的清朝封建统治

  2.英国: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和扩张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正当贸易---鸦片走私-----禁烟运动

  虎门销烟(1839.6.3)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1840.6--1842.8)

  蓄谋已久

  1840.6---1841.1-----1842.8

  四、鸦片战争的结果战败签约

  1、战败原因

  2、战争性质

猜你喜欢